许昌市持续探索发展非遗工坊建设,在传承与创新中激活乡村产业。
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村民 霍浩然:这是左右方向,这是油门,然后这个是灯光,扭一下就可以亮了。
外地客商 陈嘉豪:这个复杂不复杂?我几天能学会大概?
村民 霍浩然:3-10天左右。
日前,在有着“社火村”之称的河南许昌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村民霍浩然正手持“操控器”,为外地客商演示怎样让社火“舞凤”飞上天。
外地客商 陈嘉豪:慕名而来,今天想买一个龙一个凤,总共花了5万块钱,主要是(用于)景区的商演。
霍浩然家世代做彩灯,“95后”的他喜欢琢磨,把无人机技术和传统的彩灯技术结合起来,研发出来会飞的舞龙和舞凤。
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村民 霍浩然:(难题就是)控制不了高度和方向,(我就)在网上学习一些资料,然后看类似于飞机的原理,大概三四个月,就把这些难题克服掉了,(现在)销量一年大概就是一百二三十台。
霍庄村的社火道具制作技艺传承了百余年,全村有280户都以这种传统手工艺为营生。以前都是传统的家庭作坊,产能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02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许昌鑫正戏剧非遗工坊挂牌成立,村里的社火产业有了新气象。
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党支部书记 霍军政:(非遗工坊)就是把这个非遗的传承,(和)社火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年轻人的加入,有助于这个是新产品的研发,研发这个品种,从原来的有200多种,现在有400多个品种,我们的市场份额也增加了30%左右。
非遗工坊利用电商有效开拓市场,以文化创意激发乡村活力,带动当地2000余人参与就业。点开淘宝你就会发现,社火道具的卖家几乎都出自于许昌霍庄村,社火道具占据了全国60%市场份额。在工坊引领下,村中崛起三家大型社火企业和280余户专业加工作坊。从传统社火脸谱、雄狮彩龙,到创新开发的汉服及影视道具,400多种产品乘着电商快车飞越重洋,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
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党支部书记 霍军政:下一步利用我们的非遗工坊,把我们的社火产业园建起来,里面就包括我们的研学,非遗文化体验,真正把我们的文旅相结合起来,打造我们霍庄村真正的社火IP。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