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很多糖尿病患者就会发现血糖变得“难伺候”了。明明吃得不多,运动也没少,血糖还是忽高忽低。天一冷,身体代谢速度会变慢,活动量减少了,胃口反而变好了,再加上节日多、聚餐多,稍不注意就容易血糖失控。

医生常说一句话,糖尿病人不怕吃得多,就怕吃得乱。尤其是冬季,食物种类多、热量高,稍微一放纵,血糖就“坐过山车”。
为了让大家过个安心的冬天,不少内分泌科医生都会强调:糖尿病人,这5样东西冬天最好别碰,有时候不是吃了当下出问题,而是日积月累地拉高了基础血糖。
糖尿病患者,冬天千万别吃高糖水果。很多人以为水果都是健康的,但并不是每一种水果都适合糖尿病人。像是冬天常见的柿子、红枣、榴莲,这些水果含糖量特别高,尤其是柿子,吃一个就相当于喝下半杯糖水。

有研究指出,柿子里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升糖速度非常快,餐后1小时血糖可能直接飙上去。医生建议,冬天如果想吃水果,尽量选苹果、猕猴桃这种含糖量不高的,而且最好是在两餐之间吃,不要饭后立刻吃。
还有一样东西,糖尿病人冬天最好避开,那就是糯米做的食物。比如年糕、汤圆、糍粑,看着软糯香甜,入口即化,实际上它们的升糖指数非常高。糯米粘性大,消化慢,但升糖快,容易让血糖长时间处在高位。

有研究发现,一碗糯米粥的升糖反应,比一碗普通米饭还要快。冬天不少人喜欢吃点热乎的糯米制品暖身子,但糖尿病人吃完之后往往会感到口渴、疲乏,这就是血糖波动大带来的信号。
冬季火锅盛行,但糖尿病人尽量别碰肥牛、肥羊这些高脂肉类。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不吃糖,其实不然。油脂摄入过多,同样会让胰岛功能负担加重。脂肪摄入多了,血液变“粘稠”,胰岛素在身体里工作的效率就会变差。
肥肉加工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一些饱和脂肪酸,这些物质让胰岛素更难进入细胞,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长期这样下去,不仅血糖难控制,还容易诱发脂肪肝、冠心病等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还要特别注意,别吃反复加热的剩菜剩饭。一到冬天,很多人习惯把饭菜热了又热,省事省时间。但反复加热的食物中,淀粉结构发生变化,叫“回生淀粉”,这种结构更容易消化吸收,结果就是血糖升得更快。
而且剩饭剩菜中,某些蔬菜维生素已经被破坏,营养价值大打折扣。医生建议,糖尿病人吃饭一定要新鲜,最好现做现吃,别图省事吃隔夜饭。
还有一样,很多糖尿病人冬天特别容易忽略,那就是各种调味饮料和“无糖”糕点。不少人看到“无糖”两个字就放心大胆地吃,其实里边往往添加的是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赤藓糖醇。

这些成分虽然不直接升高血糖,但会刺激大脑释放“甜”的信号,增加食欲,反而让人吃下更多东西。而且有新研究显示,长期摄入甜味剂可能影响肠道菌群,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对血糖控制并不利。
血糖这个东西不是一顿饭吃高了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储蓄账户”,你每顿饭吃进去的热量、糖分、油脂,都会悄悄地累计在体内。
如果每天都让身体超负荷运转,哪怕你吃的是“无糖”或者“低脂”,时间久了,胰岛功能也会被拖垮。尤其是冬天这个“高风险”季节,控制好饮食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一层防护网。

别看只是改改吃的东西,血糖波动的幅度就能小很多。202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研究报告指出,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在冬季坚持低升糖指数饮食,平均HbA1c(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下降0.4%左右。
别小看这0.4%,对于长期控糖的人来说,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的是眼底病变、肾功能下降等并发症的风险降低了10%以上。
除了饮食要注意,冬天还要警惕一种“隐性诱因”——药物吸收变慢。很多糖尿病患者反映,冬天吃了平常的药,血糖控制效果却不如以前。

这往往跟身体循环变慢、胃肠蠕动减弱有关。医生建议,冬天吃药时要比平时多喝点温水,帮助药物更快到达肠道吸收部位。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冬天起床晚、早饭推迟,也会打乱一天的血糖节律。如果早餐吃得晚,中餐时间也会跟着延后,结果就是两顿饭之间时间太短或太长,导致血糖波动。

所以建议糖尿病人冬天尽量保持规律作息,哪怕不出门,也要按点吃饭,别让身体节奏乱了套。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不能吃糖”,其实真正难的是“吃得刚刚好”。医生常说,糖尿病不是饿出来的病,而是“吃乱了”。尤其到了冬季,气温低、活动少、诱惑多,能不能守住这一口,决定了整个冬天血糖稳不稳。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