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到早上就习惯来碗热腾腾的粥,觉得既养胃又营养,尤其是老人、孩子或肠胃不好的人,粥简直成了“万能早餐”。但你知道吗?有两种粥,不仅不养生,反而可能正悄悄伤害你的身体。
一种让胃越来越虚,一种甚至与癌症有关,却还有不少人天天喝、年年喝,还以为自己在“养生”。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们的真面目,也聊聊——喝粥这事,到底该怎么喝才靠谱。
第一种:长期喝“白粥”——胃越养越虚
很多人相信白粥“清淡养胃”,尤其是胃不好时,来碗白粥就觉得舒服了。但舒服≠健康。
长期喝白粥,不仅不养胃,反而可能让你的胃越来越“娇气”。
为什么白粥不养胃,反而伤胃?白粥的确容易消化,但也过于精细。米经过长时间熬煮,其中的淀粉已经被充分糊化,几乎不需要胃努力消化。
这就像一个人天天被“伺候得太好”,久而久之,胃的“消化能力”反而会变弱——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屏障脆弱、消化酶活动下降,形成所谓的“弱胃”。

再加上,白粥几乎没有膳食纤维和蛋白质,营养结构极其单一。尤其是糖尿病人,喝了一大碗白粥,血糖飙得比吃糖还快。
有研究指出:白米粥的血糖生成指数(GI)高达83,属于高GI食物。
所以,白粥不是养胃神药,而是一碗“假温柔”的糖水。偶尔喝没问题,天天喝,问题就来了。
第二种:“隔夜粥”——致癌风险悄悄埋下

天热的时候,不少人喜欢把早上没吃完的粥放冰箱,第二天加热再喝,觉得不浪费又方便。
但你知道吗?这种“隔夜粥”,如果保存方式不当,可能含有可怕的“亚硝酸盐”,长期摄入与胃癌有关。
什么是亚硝酸盐?它为什么危险?亚硝酸盐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也可能在食物放置过程中自然产生。它本身并不直接致癌,但在胃酸作用下,会与体内胺类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亚硝胺。
而亚硝胺,就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明确致癌物”的东西。
粥类食品在室温下放置超过8小时,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上升,即使冷藏也存在风险。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还爱喝“皮蛋瘦肉粥”“咸蛋黄粥”——这些加入了高蛋白、高盐的食材,更容易在保存过程中滋生亚硝酸盐。
所以,粥若不是现做现吃,喝进去的就可能不只是温热的米汤,还可能是隐藏在背后的健康隐患。
那粥到底能不能喝?关键在“怎么喝”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难道粥真的不能喝了吗?不是的。粥本身没错,错的是我们喝粥的方式和认知。
下面这几点,是你需要掌握的“喝粥常识”:
1. 粥不能当饭吃

很多人一大碗白粥下肚,感觉饱了。但其实,这种饱是“虚饱”——血糖飙升快,饱腹感却维持不久。
而且营养密度太低,缺蛋白、缺脂肪、缺膳食纤维,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建议:粥只是辅食,一定要搭配鸡蛋、豆腐、青菜等食物,补足营养短板。
2. 粥不能是唯一早餐

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孩子,早上只喝粥是不够的。长期早餐只喝粥,容易造成营养不均、免疫力下降。
建议:早餐结构要多样化,粥+蛋白质+蔬菜+适当脂肪,才是稳妥搭配。
3. 不喝“放一夜”的粥

哪怕放冰箱,也尽量避免喝隔夜粥。特别是气温高的季节,细菌容易滋生,亚硝酸盐也更容易超标。
建议:现煮现吃是最安全的喝粥方式。如果实在要保存,必须冷藏并在24小时内加热至100℃以上再食用。
那什么粥才是“靠谱的粥”?
别急,粥也有讲究喝的“高级打开方式”。以下这几种粥,营养丰富,肠胃友好,还能真正起到“养生”的作用。
1. 粗粮豆粥

比如:燕麦粥、红豆薏米粥、玉米糁粥。这些粥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升糖慢、饱腹感强,对肠道也友好。
适合:便秘、糖尿病前期、减脂人群。
2. 加蛋白质的粥

比如:鸡丝粥、牛肉粥、鱼片粥、加鸡蛋的粥。补足粥本身缺失的蛋白质,不容易饿,营养也更全面。
适合:孩子、老年人、术后恢复期人群。
3. 药膳类调理粥(需因人而异)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