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清绘画三百家 | 姜远、张儒、郑嵩、汪淇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3 10:38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姜远 松亭望山图

180cm×93.5cm 1682年

明末清初,徽州商业兴盛,文化底蕴丰厚,徽商贾而好儒,历来就有崇儒兴文的传统,各种书院星罗棋布,盼望子弟能够“擢高第,登仕籍”,徽州学子也不负众望,进士及第者数百人,其中也不乏如郑元勋、祝昌、曹有光、姜远、潘奕隽、汪梅鼎等兼善绘事者,善书者更是不胜枚举,于庙堂之上纾解人文情怀。

姜远,字履坦,号捷巢,歙县人,迁居扬州,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布政使。山水仿沈周,笔墨粗犷硬朗。《松亭望山图》,山峦高耸峻拔,苍松挺立,偃仰有姿,板桥横跨,老者携童子来访,主人远迎,另有高士静坐于山顶空亭之中,仰望观赏。作品采用高远法构图,场面壮观,山骨奇崛,施以小斧劈皴、短披麻皴,皴染并施,笔势迅疾,勾斫方硬,粗放率意。松树以鱼鳞皴树干,松针勾染得宜,再衬以红叶、竹林,点明秋意,别具清逸高旷之气。画题“壬戌之夏摹‘至门不为缘他事,暂借松亭一望山’之句,为导磻老侄写,捷巢远”,下钤“姜远之印”白文方印、“履坦氏”朱文方印,壬戌即1682年,为成熟时期佳作。作者以静坐、观瞻为题材,借用前人诗句表达远离尘嚣、怡养闲情、回归自然的意境以及旷达的胸怀。后有清代诗人屠倬(1781-1828)题跋:“姜远,字履坦,号捷巢,古歙人。康熙庚戌进士,官布政使,最清廉,有惠声。善山水,每于衙斋无事时,则作画以自娱,其高尚之怀不言已喻矣,与先祖导磻公为忘年友,相处最厚,诗酒往还,曾无虚名。兹幅为其得意作,以遗先祖公者。其用笔之高,直入宋元堂奥,是无怪先祖公爱如拱璧也。钱塘屠倬记。”下钤“屠倬”白文长方印。这种硬朗的画法也反映出明末清初“浙派”与“吴门”相互融合的时代特征。


张儒 山麓草堂图

70cm×38cm 1669年

张儒,字素堂,一字寿堂,号问政山樵,歙县人,主要活动于康熙年间。山水宗倪、黄,在查士标与渐江之间。《山麓草堂图》有许承尧题跋:“素堂,初不知何人,或传其曾问画法于江允凝,未知何据,近见澄塘潘氏藏一幅,亦有‘问政山樵’印,乃石青纸涂金,画有查梅壑曾题云:‘寿堂于胜国诸贤名迹,无不临摹,或绝相似,或出其上,独倪迂淡墨,自谓难学,盖其老笔密思于金银间,色若淡若浓,而有意趣,又出吾之上矣’。又有黄左田题,亦极推重。乃知素堂一字寿堂,潘藏幅题分书‘溪亭山色’四字极工。又题:‘庚戌冬写于保城客舍双桂轩’,后此幅一年,当为康熙八九年也。芚叟。”钤“疑庵”朱文长方印。从题跋中可知张儒约与江注同时,善于模仿前人古迹,尤以云林笔墨为胜,査士标谦称“出吾之上矣”。此图以枯笔淡墨写山势雄阔,轻染山麓,偶施焦墨点苔,林木葱茏错落,湖中渔船飘摇,矶石零落,木桥横陈,空亭高置于石台,岸边屋舍有居士端坐,高士携杖来访,充满生活意趣。山石以披麻简皴,赭色轻染,笔法硬朗劲峭,既有黄公望雄浑松秀,又得倪云林萧疏清逸之趣,与同时期新安画家査士标、郑旼风格相似。画题:“山麓新开一草堂,容身小屋及肩墙。闲云护榻成高卧,静象依人学坐忘。酒在邻家呼即至,果生当面看犹尝。高朋若肯闲相踏,趁我苔痕未满廊。岁在己酉孟春,书笠翁句,鲁翁先生博教,素堂张儒画。”下钤“张”“儒”朱文联珠方印、“素堂”朱文方印,起首钤“一笑”朱文椭圆印、“画禅”朱文长方印,左下角钤“问政山樵”朱文方印,“问政山”又名华屏山,位于歙县城东,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曾游此山,发出了“君不见问政山,错在黄山白岳间”的感叹。诗中作者把酒言欢,洒脱豪放,高隐之士不问时政,向往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己酉即1669年,作品尺幅不大,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应为张儒中年时期仿倪、黄之作。

(滑动查看)





郑嵩 山水图卷

335cm×17.5cm 1671年

郑嵩,字息中,号白岳山人,清初新安人,《图绘宝鉴续纂》称其“善花鸟草虫,写生尤精”,山水有新安逸韵。安徽博物院藏《山水图卷》,山势绵延,远黛凝烟,林木疏秀,平江浅屿,坡陀逶迤,水榭临溪,屋舍掩映,空亭静卧,溪桥渔舟,轻勾淡皴,湖山清胜,颇具幽远静谧之意。画仿董其昌淡然高逸,从局部看采用倪云林一河两岸式构图,山石施披麻皴,松秀清朗,又不失古朴苍润,间以重墨提醒,萧散淡远,了无尘垢。画面中的山石、坡陀、林木等虽有重复组合之感,然平和质朴的笔墨描绘出画家追求董其昌平淡天真的禅机意趣,又不失“新安画派”萧疏荒寒的面貌和意境。画题“岁在辛亥中秋前三日,写于爱吾庐,白岳山人”,下钤“郑”“嵩”朱白文联珠方印,辛亥即1671年。新安画家中自号“白岳山人”尚有詹景凤、吴昕、汪淇、程培等,白岳山又称齐云山,坐落于休宁县境内,是著名的道教名山,画家以“白岳”自号多为表达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精神状态。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以达到“出于自然而后神”的境地,既注重笔墨技法的精妙,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是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标榜士气、逸品的写照。黄山、白岳、新安江,也为新安画家“外师造化”提供了天然蓝本。


詹景凤 柳汀春涨图扇

17cm×51.5cm 年代不详


汪淇 晚山烟霁图

142.5cm×43.5cm 1701年

汪淇,字竹里,号白岳山人,歙县人,活动于康熙年间,侨居江苏常熟。工诗,善书画,山水学董、巨,多作水墨浅绛,温和秀润,潇洒出麈。《晚山烟霁图》取高远法,峻岭叠嶂,沟壑森严,林木华滋,坡岸逶迤,屋舍错落,板桥横卧,水榭临溪,一人独坐其间,山高密林,寂然无声,“林深天籁远,风定水云闲”,正是谈禅论道,修身养性的极佳妙境。用长披麻皴画山势雄峻,淡墨渲染,山顶多矾头,浓墨点写树丛,笔墨秀润隽朗,温敦淡宕,清丽明润而不失浑厚,自有巨然“淡墨轻岚”、董其昌平淡天真之气。题为:“晚山烟霁,辛巳菊月拟巨然笔意,白岳山人汪淇”,辛巳即为1701年。明末清初以董其昌为首的“画中九友” 以南宗董源、巨然清润淡远之风为正宗,清初“四王”皆传其脉络,汪淇侨居常熟,正是“虞山画派”发源地,董其昌、王鉴、王翚皆一脉相承,摹仿巨然的作品为数不少,“务求肖其神”而能出己意,从画面看,"虞山派"创始人王翚对汪淇笔墨技法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创作年代在王翚之后。

撰稿:刘畅

编辑:何瑶

终审:卞坚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