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境卖家的手机屏幕上,如今已不再只有亚马逊的卖家后台。一边是曾经热情对接的亚马逊客户经理突然失联,一边是Temu、速卖通等平台的招商广告不断弹出,这种强烈反差,正成为许多卖家日常运营的真实写照。
作为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夹击:内部官僚主义痼疾难除,外部则遭遇中美多家平台的联合挑战,其曾经近乎垄断的跨境电商“霸主”地位,已不再稳固。

内部困局:组织臃肿与决策迟滞
任何庞大组织都难免染上“大公司病”,亚马逊亦不例外。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曾公开坦言,公司内部存在“为开决策会而先开预备会的预备会”这类令人费解的现象。
这意味着,一个本可快速推进的决策,往往被层层会议和汇报流程裹挟,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员工与CEO之间的管理层级已从过去的6级激增至15级,决策效率的下降可想而知。

这种官僚作风对中国卖家而言,绝非遥不可及的理论问题。他们常面临这样的困境:遇到运营问题,寻求客服协助却难如登天,站内信回复迟缓,简单问题常需拖延数周才能得到解答。客户经理虽表面热络,却因资源有限难提供实质性帮助。

更让卖家忧心的是,亚马逊近年来持续掀起裁员潮。2025年,公司宣布净裁1.4万个白领岗位,其中人力资源和卖家管理等核心部门首当其冲,部分团队甚至被整体解散。在中国区,裁员力度更为剧烈,某些部门减员过半,管理权限大幅上收美国总部。这导致众多卖家一夜之间失去对接人,业务推进陷入停滞。

在运营成本方面,亚马逊的高门槛也让中小卖家压力倍增。在新平台上或许只需30万的广告预算就能保本运营,而在亚马逊,同样的投入可能仅能维持基本曝光。其单次点击成本是速卖通的数倍,招聘亚马逊运营专员的薪资也明显高于其他平台同行。在流量成本和物流费用持续走高的背景下,中小卖家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外部围剿:新平台的迅猛攻势
当亚马逊在内部陷入“慢舞”之时,外部的挑战者正以惊人速度攻城略地。它们的核心武器,直指亚马逊的两大软肋:高成本与滞后服务。
中国力量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Temu凭借“极致低价”策略横空出世,短短两年即斩获美国电商市场17%的份额。这不仅是单纯的价格战,更是对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与效率的极致追求。商家以7-8折价格供货,平台甚至不惜贴钱销售,确保消费者能以远低于亚马逊的价格购得同款商品。
速卖通则通过“超级品牌出海计划”和极具竞争力的佣金(5-10%,远低于亚马逊的15-20%),成功吸引大批中国优质品牌。其“一半成本,更高成交”的价值主张,对注重利润的卖家形成强大吸引力。事实上,骑行品牌ROCKBROS、车载冰箱品牌冰虎等原亚马逊的“类目冠军”,都已大幅增加在速卖通海外仓的备货量。3D打印机品牌天佑更是将主战场转向速卖通,其在该平台的销售额已占总销售额的近半。

与此同时,沃尔玛的电商业务也展现出强劲增长,连续五个季度保持20%以上增速,2025财年第四季度更是暴涨34%。为吸引中国卖家,沃尔玛不仅在深圳设立招商团队,还推出中文版卖家中心,并提供手把手培训服务。这些举措成效显著:短短四年间,中国卖家在沃尔玛的占比从不足1%飙升至34%,2025年新入驻卖家中近六成来自中国。
自救与反击:亚马逊的变革之路
面对内外压力,亚马逊也开启了积极的自救与改革。
在组织层面,公司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提升效率的举措。设立“官僚主义邮箱”,鼓励员工匿名举报冗余流程,迄今已收到1500条反馈并推动450多项改革。同时规定管理者必须领导6人以上团队,否则职位将合并,意图精简管理层级。
针对卖家关切,亚马逊推出“Small Business China”计划,通过降低佣金、提供补贴等方式减轻卖家负担。2025年的新卖家激励计划中,单站点最高可获得55万美元补贴。同时,平台还下调了特殊大件商品的最低佣金,推出大额订单佣金优惠。

这些努力已初见成效。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亚马逊上销售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中国卖家增长了55%,超过1000万美元的增幅达60%。这表明,尽管面临挑战,亚马逊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运营体系,仍能帮助专业卖家实现增长。

格局之变:选择权与用户需求的胜利
当前跨境电商领域的激烈竞争,本质上是中国卖家“选择权”的扩大。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卖家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已成为全球电商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卖家拥有更多元的选择,他们自然会流向能真正帮助其省钱、盈利、简化运营的平台。速卖通以即时通讯提升服务响应,Temu以极致低价打开市场,沃尔玛以本土化服务赢得口碑——每个挑战者都找到了自己的利基。

亚马逊要在这场“三国杀”中保持领先,关键在于能否彻底革除官僚积弊,真正理解和满足中国卖家的核心需求。全球电商格局的重塑刚刚开始,最终胜出者,必将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最懂卖家需求的平台。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