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及玉米高留茬翻压还田技术要点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3 07:53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高留茬翻压还田技术是指在农作物收获时,保留较高的秸秆茬(通常秸秆留茬高度在20-40厘米),通过机械翻压等方式将秸秆残体还入土壤,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项农业生态技术。该技术对于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农田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稻、麦、玉米作为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广阔,秸秆资源丰富。推广稻、麦及玉米高留茬翻压还田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还能为农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化肥使用量,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一、水稻高留茬翻压还田技术要点

(一)收获期留茬高度控制

水稻收获时,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秸秆还田量需求,合理控制留茬高度。一般情况下,留茬高度以20-30厘米为宜。对于生育期较长、秸秆量较大的品种,可适当降低留茬高度,避免秸秆过多影响翻压效果;而对于土壤肥力较低、需要增加有机质输入的田块,可适当提高留茬高度。

收获过程中,建议采用带有秸秆粉碎功能的联合收割机,在收获稻谷的同时将秸秆粉碎成3-5厘米的小段。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撒布在田面,有利于后续翻压入土和分解腐熟。

(二)翻压时间选择

水稻秸秆翻压时间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确定。最佳翻压时间为水稻收获后至下茬作物播种前15-20天,此时气温较高,土壤湿度适宜,有利于秸秆分解。若翻压时间过晚,气温降低,秸秆分解速度减慢,可能影响下茬作物生长;若翻压过早,秸秆在土壤中分解过程中易产生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采用水旱轮作模式的田块,可在水稻收获后及时排水,待田面稍干后进行翻压;对于连作水稻田块,翻压后应做好晒垡工作,促进土壤熟化。

(三)翻压深度与方式

水稻秸秆翻压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翻压过浅,秸秆易暴露在地表,受风吹日晒影响分解不完全,且易滋生杂草;翻压过深,不利于土壤通气,影响微生物活动,延缓秸秆分解速度。

翻压方式可采用旋耕机或铧式犁进行。使用旋耕机时,应确保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秸秆成团堆积;使用铧式犁翻压时,要将秸秆完全覆盖在土壤下方,形成良好的耕层结构。翻压后需进行耙地整平,使田面平整,便于灌溉和播种。

(四)配套农艺措施

1. 水分管理:翻压后应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田间积水。可采用浅水灌溉方式,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微生物活动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加速秸秆分解。

2. 肥料配合施用:秸秆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氮素,为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翻压时应适量增施氮肥。一般每公顷可增施尿素15-22.5公斤,调节碳氮比,促进秸秆腐熟。

3. 病虫害防治:秸秆还田可能增加病虫害发生风险,翻压后应结合土壤消毒进行病虫害防治。可采用撒施生石灰或喷施杀菌剂、杀虫剂等方式,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基数。

二、小麦高留茬翻压还田技术要点

(一)留茬高度与秸秆处理

小麦收获时,留茬高度应控制在25-35厘米。对于产量较高、秸秆量丰富的田块,可适当降低留茬高度,确保秸秆还田量适中;对于土壤贫瘠的田块,可提高留茬高度,增加有机质输入。

收获后,若秸秆未被粉碎,需使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至5厘米以下,并均匀抛撒在田面。粉碎后的秸秆应避免堆积,确保田面秸秆分布均匀,为翻压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二)翻压时期确定

小麦秸秆翻压时期应根据下茬作物种植时间合理安排。华北地区一般在小麦收获后立即进行翻压,此时正值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秸秆分解;南方地区可在小麦收获后晾晒1-2天,待秸秆含水量降至60%左右时进行翻压。

对于种植夏玉米的田块,翻压应在玉米播种前完成,确保秸秆有足够时间分解;对于种植秋播作物的田块,翻压后可进行晒垡,提高土壤通透性。

(三)翻压技术要求

小麦秸秆翻压深度以18-25厘米为宜,具体深度应根据土壤类型调整。砂质土壤透气性好,翻压可适当深些;黏质土壤透气性较差,翻压深度应稍浅,避免土壤板结。

翻压时可采用深耕翻与旋耕相结合的方式。先通过深耕将大部分秸秆翻入土中,再进行旋耕,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翻压后要及时耙地,破碎土块,平整田面,防止水土流失。

(四)配套管理措施

1. 养分调节:小麦秸秆碳氮比较高,翻压后需补充氮素以加速分解。每公顷可施入碳酸氢铵300-450公斤或尿素100-150公斤,调节碳氮比至25:1左右,满足微生物生长需求。

2. 水分调控:翻压后应及时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浇水时应小水慢灌,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秸秆漂浮。

3. 土壤调理:对于酸性土壤,翻压后可适量施用生石灰,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

三、玉米高留茬翻压还田技术要点

(一)留茬高度与秸秆粉碎

玉米收获时,留茬高度通常控制在30-40厘米。由于玉米秸秆较粗壮,纤维含量高,留茬过高可能增加翻压难度,因此需根据秸秆粗壮程度灵活调整。对于秸秆较粗的品种,留茬高度可适当降低;对于秸秆较细的品种,可适当提高留茬高度。

收获后,必须对玉米秸秆进行粉碎处理,粉碎长度以3-6厘米为宜。粉碎过程中要确保秸秆破碎均匀,避免出现长秸秆段。粉碎后的秸秆应均匀覆盖在田面,覆盖厚度以5-8厘米为佳。

(二)翻压时间安排

玉米秸秆翻压时间应在收获后尽早进行,以充分利用秋季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北方地区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翻压,南方地区可推迟至10月中下旬。若下茬种植冬小麦,翻压应在小麦播种前20-25天完成,确保秸秆有足够时间初步分解。

翻压前需清除田间杂草和残膜,避免杂物进入土壤影响翻压质量和土壤环境。

(三)翻压深度与作业方式

玉米秸秆翻压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翻压时应确保秸秆全部被翻入土中,避免秸秆外露。对于秸秆量较大的田块,可采用两次翻压的方式,第一次将大部分秸秆翻入土中,第二次进行深耕旋耙,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

翻压机械可选用大型拖拉机配套的翻转犁或深松旋耕机。使用翻转犁时,要注意调整犁体角度,确保翻土覆盖效果;使用深松旋耕机时,应控制好作业速度,保证旋耕深度均匀一致。

(四)配套技术措施

1. 施肥管理: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氮素,翻压时应配合施用氮肥。每公顷可施入尿素150-225公斤,或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5:15:15)300-450公斤,以提高秸秆分解速度和土壤肥力。

2. 水分管理:翻压后若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浇水后待田面稍干,进行耙地保墒,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3. 轮作倒茬:长期连作玉米的田块,采用高留茬翻压还田技术时应结合轮作倒茬,如与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轮作,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氮素供应状况,提高秸秆还田效果。

四、稻、麦及玉米高留茬翻压还田共性技术要点

(一)秸秆还田量控制

无论水稻、小麦还是玉米,秸秆还田量都应合理控制。一般情况下,每公顷秸秆还田量以3000-6000公斤为宜。还田量过少,无法达到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还田量过多,秸秆分解过程中易产生甲烷等有害气体,且会导致土壤透气性下降,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可根据作物产量估算秸秆量,通常水稻、小麦秸秆产量与籽粒产量比约为1:1,玉米秸秆产量与籽粒产量比约为2:1,据此合理确定留茬高度和秸秆还田量。

(二)土壤肥力监测

实施高留茬翻压还田技术后,应定期对土壤肥力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变化。一般每年监测1-2次,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秸秆还田量和肥料施用量,确保土壤肥力处于适宜水平。

(三)机械选型与操作规范

选择适宜的农业机械是保证高留茬翻压还田效果的关键。应根据作物类型、田块规模和土壤条件,选用配套功率合适的收割机、粉碎机和翻耕机。作业前要对机械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证作业质量。

(四)长期效果评估与技术优化

高留茬翻压还田技术的效果具有长期性,应建立长期监测评估机制,跟踪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指标的变化。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技术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如留茬高度、翻压深度、肥料配比等,不断完善技术体系,提高技术应用效果。

五、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 避免在土壤过湿或过干时进行翻压作业。土壤过湿时翻压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通气性;土壤过干时秸秆不易与土壤混合,分解速度慢。

2. 秸秆翻压后若出现土壤表层发白、作物出苗不齐等现象,可能是秸秆分解过程中产生了有害物质或氮素供应不足,应及时采取浇水、补施氮肥等措施进行补救。

3. 对于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秸秆翻压前应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原菌和害虫在土壤中滋生蔓延。

4. 不同区域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选择技术参数和配套措施,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