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盐碱地变身“丰粮仓”,连云港提供“新样本”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23 07:20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2025年11月19日,由连云港市灌云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研究员组成的水稻测产验收组对灌云县洋桥农场100亩先行土壤改良的试验田水稻进行测产,经过现场测产,亩产达到514.9公斤。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连云港千亩盐碱地成功蜕变为“丰收粮仓”,同时也为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连云港样本”。

从“不毛之地”到“沃土良田”

来源/紫牛新闻

灌云县洋桥农场盐碱地综合改造项目启动前,这片土地面临着严重的盐碱化问题。土壤高黏性、高含水率、高盐度且极容易返盐,传统农业种植方式难以开展。类似的盐碱化情况在连云港沿海地区并不少见。与灌云县相邻的徐圩新区,其盐田分布面积达149平方公里,其土壤总盐含量一般为10‰至30‰,最高甚至达到71.5‰,曾被称作“园林绿化禁区”。

面对这片广阔但难以利用的土地,如何突破盐碱障碍,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是关键,连云港选择了科技引领的创新之路。

在连云港徐圩新区,采用了“地下水流场重塑的水盐调控技术”。该技术针对当地河网密集的特点,通过生态地质调查与监测网络建设,构建了“排涝-调水-排盐-规划-建设”一体化治理体系,使30亩实验场通过重塑地下水流场,实现了80%绿化景观的重构。

连云港市还自主研发了“一种土壤快速洗盐的方法”,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项发明的突破点,在于可在较短时间内,将土壤含盐量降至需要的水平,具有快速、节能兼顾增加土壤肥力的优势。在连云新城,金海岸公司利用此技术已成功改良土壤100万平方米,并培植驯化了12万株耐盐碱苗木。

除了物理降盐以外,微生物技术也是破解盐碱地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灌云县洋桥农场的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通过“生物质排盐、微生物作用”等科技创新手段,让这片盐碱之地成功蜕变为高标准农田。徐圩新区智能水处理中心依托微生物菌剂技术,实现园区70%废水再生利用,年回用量达1800万立方米,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保障。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土壤条件改善后,如何实现高效管理成为新的课题。连云港积极探索“耐盐品种+智慧农服”的盐碱地农业生产新模式,让农业生产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进入“知天而作”新阶段。

连云港市农科院自2010年起就专注于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工作。该院精心选育了4个耐盐水稻品种,为我国沿海滩涂资源的复垦开发利用提供强力种质保障。其中,盐田育6号是通过传统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而成的耐盐水稻新品种。

来源/连云港新闻网

青口盐场总面积超过5万亩,大部分都是难以种植粮食的盐碱地。近年来,青口投资公司通过采取“退盐转养”“退盐转农”模式,先淡水养殖后改农田,先种植耐盐碱棉花,后种植耐盐碱水稻,使土地盐碱度从平均千分之二十下降到千分之三。产量提升更为惊人。去年,当地小范围进行耐盐碱小麦试种,亩产量达700余斤;今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近6000亩,这片盐碱地亩均粮食产量达2000斤,真正实现了“吨粮田”的美好愿景。

除了耐盐品种的选用,在盐碱地农业生产方面,连云港经济探索智慧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来源/紫牛新闻

连云港工勘院组建了专业技术团队,创新采用“内外业同步+智能监测平台”模式,对灌云县洋桥农场1702亩盐碱地开展全周期监测,对98万立方米外来土壤实施风险精准评估,建立了耕地质量“数字档案”,从源头杜绝了生态风险。针对机械无法下地的特殊情况,项目组采取“全程轻简式水稻种植农艺体系”,通过飞机完成直播、撒肥和打药,解决了农业机械“下不去地”的痛点,极大提高了在特殊地块上的作业效率和精准度。

从“生态短板”到“绿色增长极”

连云港市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不仅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生态修复,更在改良后的土地上培育出特色农业产业。

在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盐碱地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2024年该区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1711.5亩,其中新增造林339.45亩,更新造林356.4亩,退化林修复1015.65亩,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显著。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生态防护隔离带采用“滴灌水盐调控盐碱地原土造林绿化技术”,打破“先改土后造林”常规,形成独特生态长廊。该生态防护隔离带一期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主要种植苗木达86400棵,二期总占地面积约63.6万平方米,苗木数量达60000株。

盐碱地的成功开发,除了实现生态效益之外,还为连云港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盐碱荒滩到丰产田,连云港五图河农场通过不断开挖沟渠,引淡水洗盐,大面积垦荒,使盐碱地面积逐年减少。如今农场全年种植麦、稻的农田达13万亩,收获麦、稻6万余吨。同时五图河农场积极实施品牌产业化工程,构建引、育、繁、推一条龙种子开发体系,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该农场积极参与打造全省首个市级农产品公用品牌——“连天下”,生产的三图河五丰牌粳米、小麦粉在上海、浙江、陕西、广东、山东、河南、福建等地市场十分畅销。

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的“沃土良田”,连云港的盐碱地正在从“生态短板”蜕变为“绿色增长极”,未来,连云港将继续让更多盐碱地焕发新生机,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的“连云港智慧”。

文/许琦

资料来源:紫牛新闻 连云港日报 中国水业网 连云港新闻网 江苏连云港地质工程勘察院 新华日报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