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定义海派文化?如何发挥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11月22日下午,“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菊生堂举办。位于思南路的菊生堂与正在热映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打造的“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相距不远,现场话题就从这部电影开始。

“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菊生堂举办。施晨露摄
“近期引发文旅热潮的电影《菜肉馄饨》以沪语细腻的生活场景和鲜活的人文互动,展现了精致、务实、融汇、创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海派文化韵味,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市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市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李霞在致辞中率先提及。
“《菜肉馄饨》也好,《长恨歌》《繁花》《72国房客》也好,都体现了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群众性基础,核心思路是让文化从书架、博物馆走进鲜活的日常消费,精准触达年轻人。”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回应道。
陈东呼吁,要加强对海派文化当代性的研究,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海派文化是城市根脉的传承,也是上海参与全球竞争的文化底气。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风格是海派文化当代性的体现,也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陈东提出,“海派文化不等于上海文化,对海派文化的当代性研究就是要跳脱地域性的束缚,挖掘其背后以人为本、兼容并蓄、守正创新的核心价值,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文化参照。海派文化的当代性研究既是学术课题也是实践命题,需要进一步跨学科研究,把文化研究与城市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结合,深入发掘生活中的文化基因,让海派精神在生活中代代相传。”
“海派文化不等于上海地域文化。”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沈祖炜以《海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为题,揭示海派文化在中华文化现代发展中的重要载体作用,他以“变”“融”“进”三个字归纳海派文化,并进一步提出,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须立足于“进”,“它是中华文化的一脉,从近代起一直领全国风气之先,是一种进步的文化。”
“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多元移民人口为载体,吸收了世界优秀文化成分而形成的现代都市文化。”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熊月之系统剖析海派文化的六个核心特点——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务实、创新。“这六个特点并非任意组合,而是逻辑递进,是由上海的港口功能、移民结构和市场机制长期耦合而涌现的具体属性,不是少数人设计的结果。这六个特点,与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统一的。”
“海派文化的内涵是动态、变化、吐故纳新的。文学、影视、美术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而生活的细枝末节最能说明‘海派文化是什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廖大伟认为,海派文化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中,还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里,甚至更具说服力。
“海派文化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现代性、大都会的文化,是上海文化的核心表达。”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提出四个研究方向——在全球视域的比较下做海派文化创生和传播的研究,在不同城市的比较中做海派文化的差异性研究,做上海城市空间变迁与海派文化关系的演进性研究,做海派文化内涵与历史发展进程的实证性研究。
此外,上海文史馆馆员王孝俭以《海派文化的空洞化和传承》为题,探讨文化传承中的现实挑战与破解之法;上海文史馆馆员徐建融以《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与高桥》为题,深挖海派文化与本土文脉、红色基因的内在联结。
研讨会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及《世纪》编辑部共同承办。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表示,上海大学长期深耕海派文化研究领域,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在文化内涵系统整理、国际传播推广等方面成效显著,此次校馆合作将充分整合双方优势,深化海派文化跨学科研究,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高地注入高校动能。
此次研讨会是市文史馆融入大统战工作格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实践。下一步,市文史馆将持续深化与上海大学的合作,依托馆员“名家荟萃”的资源优势,系统推进海派文化研究与弘扬工作,结合“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工程”深入挖掘海派文化中的统战基因,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打造国际文化高地持续注入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原标题:《海派文化到底是什么?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哪里?》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