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马面裙的美学演变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19 23:16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作者:高文静

  马面裙的前身可追溯至宋代的旋裙,旋裙由两裙片、一裙腰所构成,裙片相互错叠,中间叠合的部分大于两侧,可自由开合。旋裙的出土实物可见福州南宋黄昇墓、德安南宋周氏墓、湖南华容元墓等,此时的旋裙多为罗地,以暗花和印花工艺多见,因错叠开气的缘故,十分便捷,适宜出行穿用。旋裙这种两裙片错叠与开气的形制可以说是马面裙的前身,此时裙形的萌芽与装饰少不了带有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清透空灵,恰似一位秀美的少女缓步行于庭院之内赏花观鱼,呈现出纤细雅洁的气韵。

  马面裙的形制定型于明代,前后有外裙门,叠压下藏有两内裙门,共四裙门,配有裙腰。裙门也称“马面”,取自军事防御上用于御敌的墙台——凸出的墙体可三面防敌。此时马面裙的裙门宽度缩短,裙幅扩展,两侧打褶,装饰多见织锦、刺绣等;阔大的裙摆与华美的装饰,凸显出大气雍容之姿,宛若端坐在玫瑰椅上的大家闺秀,带着不怒自威的气势,裙两侧的顺风褶与工字褶诉说着裙装的周正造型,高超的妆花技法、清丽的刺绣装饰与绚丽的色彩搭配,一同为马面裙平添了几分神韵。传世的马面裙以孔府旧藏为主,现分别收藏于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有号称马面裙界“白月光”的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马面裙,也有以妆花遍饰通身的蓝色缠枝四季花卉纹织金马面裙;有墨绿色暗花纱装饰的马面裙,也有葱绿地妆花纱装饰的马面裙。这些清丽素雅抑或是华美绚丽的裙装,不仅流露出织绣工艺的不断发展,也展现出时人的审美流转。

  清代可谓是马面裙发展的鼎盛期,其丰富的裙型及多样的装饰手法令人目不暇接。与明代的马面裙在装饰上重视膝襕与底襕,又或以织锦做通身装饰,不单独突出裙门部分的装点有所不同,清代不仅重视裙形的丰富,且极重视马面部分的装饰,刺绣之华美,织锦之绚烂,可谓巧夺天工。如果说明代的马面裙如同端庄大气的大家闺秀,那么清代的马面裙则更像世家大族里的姐妹花,在展示各自之美的时候不遗余力。多样的造型,繁复的装饰,斑斓的色彩,皆诉说着对“繁复华美”的极致追求。如轮廓清朗、气质俊逸的阑干裙,如皎月华光、绚烂夺目的月华裙,如雨后霓虹、五光十色的凤尾马面裙,如清风拂细褶、娟秀悠然的百褶裙,如敛一池清波、水光荡漾的鱼鳞裙,真是姿态绰约,各有千秋。马面部分的装饰也毫不含糊,或织或绣有飞龙舞凤、花舞蝶间、池塘小景、人物地景,每个装饰纹样都蕴含了美好的期盼,充满了生活的趣味,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不懈追寻。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使得人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传统的繁缛装饰被舍弃,转而走向简洁合体、随心随性的风尚。这时期的马面裙像留学归来的小姐,传统板正的形制标志着身份的归属,而满身的蕾丝花边与塑料纽扣却呈现出两种审美的叠加,越来越高的裙门纹样呈现出自由发展的态势,原有马面的方块状装饰框架被突破。而此时女性的服装在突破传统、解放自我方面也作出了努力:裤装、裙装随心所欲,长款、短款皆可选择,色彩不再标志着身份,纹样也不再与地位相关联,新兴的面料与时尚应运而生。转眼间,旗袍、中山装、五四装、西装流行起来,在吐故纳新的思潮下,马面裙缄默暗淡,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延续也面临着湮没的困境。

  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审美服饰充斥了衣柜,花色款式皆随心所欲,选择愈发自由。直到2022年,迪奥发布的中长半裙因神似传统马面裙的款式而引发了关注,这才将这个尘封已久的传统裙装重新引入大众视野,自此引发热潮。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这种款式,用自己的思考与创意来重塑马面裙这一传统裙装款型;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着马面裙,此举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与彰显。如果说民国的马面裙在中西交融下呈现出青涩与叠加的模式化特征,那么新时代的马面裙更像是融通古今的知识女性,流传着传统骨血中的文化基因,又充分吸纳了当代的审美养分。现代的马面裙以传统的形制为骨,运用飘逸的雪纺、挺括弹性的牛仔布料书写柔美与硬朗的时代特征,传统的纹样被转换运用,动漫、几何、抽象、写实,俨然成为新一代的个性表达符号。在这场马面裙再度流行的风潮里,马面裙也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的文物,而是跨越身份的文化载体:年长者偏爱其雍容大气的神韵,前卫的少男少女则用长短不一的马面裙搭配衬衣、卫衣、马丁靴,这种混搭之风,让百年裙装在今日散发出叛逆又鲜活的光彩,马面裙可以是文化长河中惊艳四座的晚礼服,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随性自由的裙装,诠释出人们对于传统最温柔的致意。

  作者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