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莫口阿梨
“瓦解人性比摧毁肉体更好看!”谈及《墨燃丹青》的创作核心时,90后网络作家董无渊的这句话,道破了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部以古代书画为背景的女性权谋小说,《墨燃丹青》讲述了女主角“贺山月”为报血海深仇,凭借绝妙的丹青技巧和过人智谋,为家人讨回公道与自由的故事,斩获首届“风起国潮”征文大赛一等奖。
近日,阅文集团大神作家董无渊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分享她跳出创作舒适圈、深耕传统文化、解构女性成长的创作思考。
书封
注重情感
拒绝“黄金三章”
作为古代言情类网络小说作家,董无渊的代表作有《嫡策》《天娇》《美人神棍》《一纸千金》《墨燃丹青》等,创作4500余天来,累积字数510万。与其他动辄一部作品数百万字起步的作者相比,董无渊的“日更700字、三天更一章”的节奏显得格外慢,她自嘲是“不太勤奋的作者”。
这份“慢”,源于董无渊对文本的高要求。她透露自己每天都会写四五千字,但最终会删到只剩一两千字。“创作一定是痛苦的,文字内容的创作一定是拧巴的。不能一开始就把所有东西铺开,要在细节里埋钩子。收着写,最难。”
谈及当下网文“黄金三章”甚至“黄金三句”定生死的行业惯例,董无渊坦言,自己也曾遵循“10000字内解决小事件、引出主线”的规矩,但创作《墨燃丹青》时,她选择了一条“反套路”的叙事路径——没有金手指,没有快节奏“反杀”,甚至连男女主角的情感进展,也非常缓慢。
“我是刻意打破固化模式,网文如果固化了,就和AI写的没区别了。”在董无渊看来,AI写作助手或许能把控段落间的起承转合、埋设剧情钩子,甚至在人物设定上更全面,却始终缺少“情感”这一核心灵魂。
《墨燃丹青》里,她将对女主“贺山月”遭遇的共情、女主对母亲对妹妹的牵挂、对血海深仇的执念,倾注在字里行间。“情感是支撑女主走下去的最重要的原因。”董无渊相信,慢节奏的情感铺垫,虽然会流失部分追求爽感的读者,却也收获了一批能读懂细节的粉丝。“我不在意作品卖不卖座,更在意读者叫不叫好。哪怕100个读者里只有20人觉得这本书好,对我也是正向激励。”
不开金手指
强化女性成长线
董无渊笔下的女性,从不缺职业修养与成长意识,但她对“大女主”的理解,随创作不断深化。二十出头时,她以为大女主是“自己干完所有活,谁也别来挨”,如今她更明白,大女主的内核是“有安身立命的本钱和谁去谁留都皆可的从容”。
《墨燃丹青》里的“贺山月”,便是这样没有金手指可用的大女主。“她唯一的底气是以身入局,哪怕不要命也要报母仇的决绝,如同她喜爱的‘一年蓬’,开花即凋零,却拼尽全力绽放。”董无渊还特意为其设计了“从临摹到原创”的成长线,“这既是她画艺的突破,也是人生价值的完整。”
这条线的背后,也藏着董无渊对女性成长的思考:“女性要警惕别人的道德围猎、随意定义,还有‘母职’神化。可以多为自己考虑、关注自身成长。”
同时,董无渊也没忽略角色的不完美——如“贺山月”对妹妹“姐代母职”式的强势保护,虽然不讨喜,却贴合中国式家庭关系的真实投射。“人物的走向,该由她的处境和思维决定,不是作者强行设定。”这种落地的人设,让董无渊笔下的角色脱离了纸片人的单薄。
书封
巧用非遗
传统文化成创作宝库
除了传统绘画,董无渊还将中华美食、宣纸制作技艺巧妙融入故事脉络。如《一纸千金》通过对宣纸制作技艺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匠人精神。董无渊透露,为了还原宣纸的专业知识,她特意以买纸的名义结识了安徽纸厂工作人员,借着咨询技术问题“拜师学艺”。后来,她也诚实告知身份,并将作品纸质书寄给对方。
在董无渊看来,非遗元素不是创作噱头,而是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墨燃丹青》里,女主的丹青绘画技艺既是安身立命的本钱,也是复仇与寻求真相的武器。这种融合,源于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小时不理解的匠心,成长后会直击眉心,这种共鸣是创作的源头。”
所以,除了女主角,董无渊笔下的群像也非常立体、鲜活——一口四川话的王二嬢,背后藏着“杀人逃难”的过往。董无渊为其撰写完整人物小传,让配角脱离女主工具人的标签,也让明代苏州三教九流汇聚的背景更为真实。
如今,《墨燃丹青》已授权影视改编。对于改编后的呈现,董无渊持开放态度:“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他们有更充分的准备和更高的成本,我尊重所有呈现。”谈及未来创作,董无渊仍会选择“为难自己”,尝试更多题材,“哪怕扑了,能呈现不同形式的故事,也是值得的”。她也希望读者能从自己笔下的故事中获得启发,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从容面对困境的力量,学会与自己和解。
图据受访者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