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杨春艳
近日,“小学生学完初二课程”的话题登上热搜,再次触动了公众关于教育竞争的敏感神经。这种“抢跑”或许能换来短暂的领先,但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被过度透支的童年,难以支撑持久的胜利。
“超前学习”现象值得深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无意识,驱使着家长不断将起跑线前移。加之一些地区“唯分数论”的评价导向和超前出题的现实压力,更让这场竞赛愈演愈烈,最终牺牲的是孩子本该用于探索、创造与游戏的宝贵时光。
教育有其内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强行灌输抽象的初中知识,无异于拔苗助长。这容易导致孩子陷入“吞枣”式的机械记忆,而非真正的理解与运用。更值得警惕的是,持续的高压与透支会过早耗尽学习兴趣,导致进入中学后出现“动力枯竭”,后继乏力。
小学教育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主动探索的能力,而非急于填塞超纲知识。刹住“超前”之风,需要全社会的理性回归。教育部门当深化评价体系改革,从根本上为小学生减负松绑;学校要坚守教育主阵地,提供多元、开放的素质教育;家长则需修炼“静待花开”的智慧,将目光从分数排名移向孩子的终身发展与幸福。
一个拥有健康身心、坚韧毅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远比一个疲惫的“抢跑者”更能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真正赢得属于自己的人生马拉松。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