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频繁说出"不想学"三个字,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太懒了!"先别急着下结论。厌学不是简单的懒惰,而是孩子内心发出的求救信号。今天,我们就来解码这些信号背后的心理真相。

信号一:"学习好难"——能力焦虑的无声呐喊
当孩子说"不想学",80%的情况是在表达:"我害怕学不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面对困难任务时,会产生"能力焦虑",这种焦虑会转化为逃避行为。就像成人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时想请假一样,孩子用"不想学"来保护自尊心。
家长可以这样做:
把大目标拆解为"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
强调进步而非结果:"昨天记5个单词,今天记住6个,这就是进步!"
分享自己学习新技能时的笨拙经历

信号二:"学这些有什么用"——价值感缺失的预警
00后、10后孩子是"意义感驱动"的一代,他们需要理解学习的意义。
当孩子质疑"学数学有什么用""背古诗干嘛",其实是在寻求价值认同。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认为某件事有意义时,大脑会分泌更多多巴胺来维持专注力。
破解方法:
关联现实生活:购物时让孩子计算折扣,旅行前一起查地理资料
用职业启蒙建立连接:"想造火箭就要学好物理,想设计游戏需要编程"
允许有限的"无用之学":留出时间让孩子探索兴趣

信号三:"你们只关心分数"——情感联结断裂的危机
最危险的信号,是孩子觉得"父母爱的是成绩,不是我"。
儿童心理治疗师发现,当学习成为亲子关系的唯一纽带,孩子会用厌学来"报复"父母。这种隐形的对抗往往表现为:故意磨蹭、考试失常、甚至身体不适。
重建联结的关键:
每天15分钟"纯聊天时间":禁止谈论学习和成绩
创造共同记忆:一起做饭、露营、看纪录片
区分评价与接纳:"这次没考好,但妈妈永远是你的后盾"
特别提醒:两个"绝对禁忌"
切忌贴标签:"你就是懒/笨/不争气"——这些评价会形成心理暗示
忌比较攻击:"看看别人家孩子"——这会激活大脑的"战逃反应"
厌学不是终点,而是孩子成长的转折点。当下次听到"不想学",不妨先给孩子一个拥抱:"看来学习让你有点累,要和妈妈聊聊吗?"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找到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转发给更多家长,让我们用理解代替指责,用智慧化解危机。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