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川的城市,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成都。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龙头城市,成都稳居西南核心地位。除成都之外,要说出四川另一座具有影响力的大城市,曾是不少人的难题。中西部其他省份中,湖北有宜昌,陕西有榆林,如今四川也有了答案——宜宾。

宜宾的崛起不仅对自身发展意义重大,更关乎整个四川的未来。为何宜宾能承担如此重任?今天我们就来解析宜宾的发展路径。提起宜宾,很多人会想到五粮液。但如今的宜宾早已不止于酒业,而是名副其实的“动力电池之都”。这一转型,宜宾仅用了八年,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宜宾展现出敢想敢做的魄力,作为西部城市,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精准踩中时代节点,尤为难得。2017年,当时白酒产业年产值达千亿元,贡献了宜宾40%的工业收入和50%的工业利润。
但宜宾已开始居安思危:中西部依托资源发展的城市不在少数,许多却陷入“资源诅咒”,宜宾必须主动转型。次年,宜宾国资委做出了一个令众人意外的决定——收购凯翼汽车。
当时不少人质疑,宜宾汽车产业基础几乎为零,这步棋是否稳妥?但站在八年后回望,仅造车资质一项,这笔投资已物有所值。
更何况,宜宾的目标远不止造车资质,而是早早洞察国家双碳战略与新能源发展主线,瞄准了动力电池这一核心产业。这无疑是一次大胆布局。当时中国70%的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在东部地区,靠近车企与消费市场。
西南虽拥有全国超半数的锂矿资源和丰富的绿电,但因缺乏知名车企、消费市场规模小于东部,地方政府与企业普遍不敢率先突破。此时宜宾主动迈出第一步,积极招商引资,宣传自身优势:便利的水运条件、三江新区0.35元/度的电价;在企业服务上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承诺兑现。

为建设产业园,当地政府挨家挨户推进搬迁工作,村民们也积极支持,因为大家明白,产业发展是宜宾进步的根基。国外日益严格的碳排放政策,更成为宜宾的发展机遇。水电不仅成本低于火电,更决定了锂电池能否满足出口标准。天时、地利、人和,宜宾尽数把握。
随后,宁德时代、吉利等行业巨头相继入驻,带动127个动力电池项目集中落户三江新区,形成从电池生产到回收的完整产业链,宜宾“动力电池之都”的地位由此奠定。

自2022年起,全球行业盛会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已在宜宾连续举办四年,今年大会更是吸引众多业内大佬参与,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便围绕动力电池产业新发展主持了高端对话。
宜宾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历程,正是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缩影。成都吉利、重庆赛力斯、长安等整车厂,均在使用宜宾生产的电池及电芯。毫不夸张地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撑起了中国西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为西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目前,宜宾动力电池产能已达180余GWh,规划产能370余GWh;产业产值从2020年的20亿元增长至2023年,年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宜宾继白酒之后的第二个千亿级产业。
除供应川渝地区外,宜宾动力电池还销往全国,占全国产量的16%、全球产量的10%——相当于全球每10块动力电池中,就有1块产自宜宾。
这正是宜宾认准国家西南崛起战略、深耕新能源领域的回报。宜宾的步伐并未停止。它深知,国家新能源战略中,动力电池需与绿电、储能配套发展才能行稳致远。于是,宜宾又布局光伏与新型储能产业,延续了发展动力电池时的高效模式。
宜宾高新区聚焦光伏产业,目标打造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两年内产值从零增长至300亿元;叙州区重点建设储能产业园,已引进22个项目,中国中车、中国能建等龙头企业纷纷落地,目前储能系统集成产能达18GWh,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关键支撑。


发展过程中,宜宾还做了一件许多西部城市不敢尝试的事:2017年启动大学城与科教城建设。
当时人才“东南飞”现象普遍,西部非省会城市投入资源培养人才,常被认为是“为他人作嫁衣”。但宜宾目光长远:没有人才,城市只能承接东部淘汰的落后产能;唯有培养本土人才,才能接住高端产业投资。
为此,宜宾主动对接成都高校,引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设立校区与研究院;同步搭建高端科创平台,引进以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为代表的顶级科研团队。
如今,宜宾不仅培养了人才,更留住了人才,高校毕业生留宜就业人数已连续四年增长,年轻人得以在家乡施展才华,为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的宜宾,产业兴旺、就业机会充足、城市建设美观,还入选国家十大美好宜居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宜宾的发展堪称中国内地城市的奋斗典范。
当许多人认为高端制造只属于东部城市时,宜宾用实践证明:并非只有东南沿海才能发展高端产业,年轻人也并非只有奔赴东南沿海一条出路。宜宾的模式,或将成为中国西部城市未来发展的范本。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