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光明 范天娇
“姐姐呀,毛郎虽贫情义重,怎可忘却往日情。富贵哪能天注定,莫把真心换虚荣……”这是妹妹张素梅劝说姐姐的经典台词,意思是劝姐姐不要因一时冲动,作出错误的选择,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情义。
11月7日,这场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姊妹易嫁》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沈家大院大舞台”演出。其中的一段经典唱段,点明了真情比富贵更珍贵的道理。
“好!”台下的观众连连叫好。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关系,演唱者随心所欲地发挥、创造,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上半场的表演结束了。观众一边喝着“棒棒茶”(临涣特有的喝茶技艺),一边耐心地等待下半场的表演。
“现在我和大家宣传一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怎么样?”在《姊妹易嫁》上下半场演出之间,濉溪县柳琴戏剧团演员王芹向大家提议道。
“好!”趁着大家兴趣正浓,王芹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的目标、任务和举措,我们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立场,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个重大原则,维护公平正义这个价值追求,奋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临涣、法治临涣,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提供有力保障。”王芹说。
用群众能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宣讲,讲群众身边的案例,王芹列举了对临涣镇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期许,以及对临涣镇未来文旅发展规划的希望,宣讲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讲到我们的‘心窝窝里去了’,临涣镇的发展大有希望。”群众异口同声。
说到临涣发展,群众有满满的获得感。
临涣城址是目前安徽省已知占地规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临涣镇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其中,“棒棒茶”产业远近闻名,由此产生的“一杯茶调解法”更是享誉安徽。
临涣镇的怡心茶楼就是镇“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人民调解员每天在此调解矛盾纠纷。他们总结出来的“一杯茶调解法”,双方边喝茶,边化解恩怨。
“临涣的‘一杯茶调解法’有着独特的魅力,紧扣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民调解员陈文章解释说,临涣饮茶习俗始于两晋,盛于明清,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天都有很多十里八乡的人“下茶馆”,一杯“棒棒茶”能喝上一天。“自古以来,我们这里就有到茶馆喝茶、听曲、评理的习俗,有一个老规矩,就是‘有理到茶馆里去说’,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化解矛盾纠纷的好场所,群众也愿意到‘茶馆’里说事。”
对于“一杯茶调解法”,陈文章有自己的独到理解。
“我们要善用一杯茶暖人心,用一杯茶说人生,用一杯茶述纠纷,用一杯茶找支点,用一杯茶拆面子,用一杯茶置梯子,用一杯茶达协议。”陈文章说,调解主持人要陪同当事人喝茶聊家常,问生活,建立平等关系,给予当事人亲切感、温暖感,平静当事人心态,稳定当事人情绪;然后再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寻法律,从中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进而促成互谅互解,争取形成书面协议,确保案件成功化解。
从事调解工作30年来,陈文章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群众称他为“陈铁嘴”。
“我们一定广泛听取当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要把‘十五五’时期的规划做好、做实,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临涣、法治临涣。”濉溪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影对临涣镇党委书记张涛说。
张涛听了连连点头。(李光明 范天娇)
(法治日报)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