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多维赋能 乐学生辉
南湖区绘就全民终身学习新图景




■撰文 蔡毓霖 钟鑫媛 图片由南湖区教育体育局提供
在南湖区湘家荡区域(七星街道)湘都社区,每周三的“童梦故事汇”上,五六岁的孩子们围坐一圈,听着志愿者讲述绘本故事,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正是南湖区社区教育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教育不再是校园的专利,而是融入街巷里弄、贯穿人生始终的美好体验。
南湖区坚持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宗旨,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推动社区教育从“有”到“优”,从“散”到“精”,构建起覆盖全龄、贯通终身的现代化社区教育体系。
全龄覆盖
构建“没有围墙的终身课堂”
社区教育的关键在于“人人可参与、人人有收获”。南湖区各社区教育中心精准对接不同年龄群体的学习需求,打造出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教育项目,让终身学习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针对老年人群体,大桥镇社区教育中心自2018年起陆续开设二胡、太极拳、走秀、合唱等7个老年大学班级,累计开展教学1500课时,参与人次达4.5万,成为老年人社交互动、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以前退休后总觉得空落落的,现在每周都盼着来上课,不仅学到了才艺,还交到了不少朋友。”参加走秀班的王阿姨笑着说。
与此同时,余新镇则敏锐地关注到“数字鸿沟”问题,开发出图文并茂的《极简老年智能手机操作手册》,每个章节设置二维码,老年学员扫码即可观看视频教学。更难得的是,学校还建立“余新智慧助老”微信公众号,组织乡土教师录课推送,内容兼顾“专业性、娱乐性、通俗性”,真正把“学、乐、为”有机结合起来。
在关注老年群体的同时,青少年与儿童同样是社区教育的重点服务对象。七星街道湘都社区精心打造“乐善+”文化教育品牌,构建起“全域统建、多元供给、全员参与、扎根本土”的社区教育新格局。学龄前儿童可以参加每周三的“童梦故事汇”、每月一次的“广场早教”;青少年群体则有每周五晚上和周日下午的“启航书斋”、周六早晨的“益少年跑团”;中青年人可以参与“社区主理人”计划,选择瑜伽、编织、舞龙等公益课程;老年人则享有“我来给您过生日”等暖心项目,真正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主题、月月都精彩”的社区教育愿景。
大桥镇广益社区青年职工占比超过60%,社区学校通过“幸福三问”调研发现青年晚间“充电”难、传统教育服务不足的痛点,创新推出新时代“夜校”项目。通过“点单式”响应、分层设课等举措,精准适配青年需求,截至2025年5月,夜校已开课86期,覆盖2000余人次,学员技能提升明显,企业效益同步改善。
文化传承
打造“有温度的社区教育品牌”
如果说全龄覆盖体现了社区教育的广度,那么文化传承则展现了社区教育的深度。南湖区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推动非遗技艺、传统美食、地方曲艺等走进社区、融入生活,让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社区教育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凤桥镇的创新实践尤为引人注目。该镇社区教育中心深耕特色课程《木火拾遗葫芦烙画》,实现了从单纯技艺传授到文化产业链条构建的跨越。课程充分依托凤桥本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通过亲子参与葫芦种植、管理、收获、创作的全过程,将劳动教育、亲子互动与文化传承自然融合。2025年,课程创新实现重要突破——将葫芦烙画非遗技艺的吉祥寓意“福禄”与江南传统米糕工艺相结合,匠心打造出文创食品“福禄米糕”。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将文化传承从“指尖”延伸至“舌尖”,更形成了独具凤桥特色的文化标识与可流通的文创产品,是社区教育成果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为非遗活态传承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同样致力于传统技艺传承的还有新丰镇。该镇成校组织的南湖尺糕娘培育培训班以传承地方传统美食文化为核心,聚焦“尺糕”制作技艺的专业化与标准化提升,旨在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推广的新时期“尺糕娘”,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鲜活动力。而永丰村核雕班则让普通农民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在坚硬的果核上雕刻出生活的美好。
戏曲传承也在社区中焕发新生。七星街道三家浜社区“雅音阁戏曲社”以“传帮带”模式组建稳定的教学团队,搭建起“没有围墙的戏曲学院”。更难能可贵的是,戏曲社将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居民融合进行了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能。
数字赋能与产业融合
激活社区教育新动能
面对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时代命题,南湖区社区教育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推动“教育+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时代的“新农人”与“社区主理人”,让社区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凤桥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前瞻布局令人印象深刻。该中心积极响应浙江省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以数字技能赋能产业振兴。在成功开展前期“新农人”培育、乡村CEO培育及各类种植技术培训的基础上,2025年重点升级了乡村直播人才孵化体系。通过承办南湖区乡村“星主播”培育培训班等系列项目,精准面向家庭农场主、返乡青年等群体,开设以“会拍、会剪、会播、会卖”为核心的直播电商课程。培训融合理论授课与现场实训,邀请业内专家讲授短视频运营、直播实战、AI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等前沿内容,并组织学员前往知名直播基地进行模拟演练。
大桥镇的“桥·农培家园”项目则展现了社区教育在农业培训方面的持久影响力。作为激发农业活力的核心项目,八年来,“桥·农培家园”以“亲切温暖、有归属感”的“家园”理念,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农人”培育模式,累计培训乡村人才超8000人次,推动学员从传统农民逐步转变为“素质优良、本领过硬”的“新农人”。项目通过“田间学校+农培”等实现模式多元化,借助“农业先锋营”等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现已成为当地农业培训的响亮品牌。
社区教育的力量还体现在激发居民自主性和创造力上。七星街道湘都社区通过“社区主理人”机制,推动居民自发组织瑜伽、编织、舞龙等公益课程,目前有8个项目常态化开展,形成了“自主策划、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社区教育生态。湘城社区“晶日有约手工坊”则以非遗缠花、刺绣等手工为媒介,为居民创造稳定而轻松的互动场域。志趣相投的邻居们在指尖流转中从陌生到熟悉,自然地从讨论手工技巧延伸至分享生活经验、育儿心得,社区凝聚力在欢声笑语中悄然生长。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