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梦蝶
秋游热度持续攀升,各研学机构都摩拳擦掌。然而近期,我市某研学基地却因活动安排、用餐环境等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尽管基地迅速发布声明澄清,质疑声却仍在家长群体中回荡。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研学旅行市场呈现井喷之势,据相关统计,全国研学游相关企业已近三万家,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22亿元。然而繁华背后,却是泥沙俱下,相关企业中有五成都成立于1到5年之内,五花八门的机构仓促入局、疯狂逐利,草台班子拉虎皮大旗,导游地陪变“专家导师”等乱象,频频见诸报端。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本应寓教于行的研学活动,在现实中常常变了味。有的机构将普通旅游包装成高价研学产品,行程单上充斥着“名校参访”“科技探索”等诱人字眼,实际却沦为走马观花式的校园打卡;有的活动设计缺乏教育内涵,孩子们在研学途中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几张打卡照;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机构资质存疑,安全保障措施不足,为研学活动埋下安全隐患。
今年8月,8岁的自闭症男孩,在云南大理苍山参加夏令营失联,被找到时已不幸遇难,就曾引发全民热议。有家长坦言,如今找到一家安全可靠的研学游机构,就像开盲盒一样。
笔者认为,研学游的关键问题在于:谁来组织、谁来监管。目前研学游的组织者形形色色,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文化传播公司,甚至个人注册公众号就能发文揽客……应形成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明晰责任划分,规范行业标准,通过抬高准入门槛、加强师资培训等方式,确保研学游组织机构具备相应的教育背景和安全管理能力。
同时,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研学游监管体系,教育部门、文旅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机构应当形成合力,从宣传内容的审核到师资配备的审查、从课程内容的监测到评价机制的完善,从接诉渠道的畅通到惩处力度的加强……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监管。
研学游是门大生意,但不仅是生意,更关乎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应当注重公益与市场并重,规范与引导并行,让研学游回到“教育”的初衷,将最核心的课程设计放在首位,构建起一个注重教育内涵、保障学生安全、促进全面发展的研学生态系统。唯其如此,研学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获得全面成长。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