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到底丨串起元明清三个朝代 揭秘藏在地下的“紫禁城编年史”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12 23:37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提起故宫,您会想到什么?是红墙黄瓦、殿阁峥嵘?还是珍宝琳琅、古物生光?

紫禁城,这座矗立了600余年的皇家宫殿,它的辉煌我们都看得见。在九重宫阙脚下,还存在着一座地下的紫禁城,藏着700年前宫殿的秘密。为配合“造办处旧址环境整治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故宫考古人连续五年对造办处旧址区域展开科学发掘工作,取得故宫考古迄今为止最丰硕的成果。近日,“九重之下——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在故宫永寿宫精彩亮相,一部埋藏在地下的“紫禁城编年史”,正在徐徐打开。

600余年的紫禁城地下又为何藏着700年前的奥秘?

清宫造办处是清宫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负责宫廷御用品的制造、买办、维修、贮藏。

专家介绍,这是因为,北京是一座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紫禁城更是承载了多个时代宫廷营造与生活。但紫禁城考古一直面临一个特殊的难题:上面有明清建筑的叠压,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整体揭露,只能在修缮过程中,见缝插针地进行“碎片”发掘。

对造办处旧址的发掘,成为了解码紫禁城地下秘密的一块关键拼图。经过五年的考古发掘,造办处旧址的历史层次逐渐揭开。在这片以清代内务府造办处作坊群落而闻名的土地上,已发现元代、明早期、明中晚期、清早期、清中晚期共五个时期的遗存,确认了元代建筑基础在紫禁城地下的广泛分布;发现了明早期大善殿建筑群的一角;揭示了明代嘉靖时期对紫禁城外西路的大规模改造;见证了清代造办处作为皇家手工业中心的辉煌,见证了紫禁城背后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脉络与宏阔的北京建都史。

三叠层剖面如何串联起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时光?

走进永寿宫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央一面巨大的剖面——这是从造办处遗址现场1∶1复制的地层剖面,东西长6.4米,最深处距地表4.5米。最上层是清代遗存,往下是明晚期、明中期的嘉靖时期,再往下是明早期的永乐时期,最底层则是元大都的建筑基础。也就是说,紫禁城并非凭空而起,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明代的营建、明中晚期的改造、清代的重构,一层层叠加而成。

在剖面东侧,两个清代灰坑一直向下延伸,打破了明中晚期的房址痕迹,甚至穿透了元代的铺砖层。这种“打破关系”是考古学判定年代的铁证——也就是后期的人类活动,对早年的遗迹造成了扰动。

巨大砖砌磉墩之上藏着哪座神秘宫殿?

在造办处旧址的发掘中,还有一个发现让所有考古学家为之震撼——巨大的砖砌磉墩。磉墩是古代大型建筑柱子的基础,它的规模直接决定了上部建筑的体量。

展厅中,一座按1∶3比例缩小的磉墩模型静静地陈列。即便是缩小版,它的体量依然庞大。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 徐海峰:解剖到这个部位,就发现它下面有石板铺的承台,再往下还发现了这种横纵柏木的桩基。我们当时判定这就是一个柱子的基础,应该是放四个柱础。

专家判定,这样的磉墩应该有4个,每个相距11米,成正方形布局。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极为罕见。这里很可能是明代早期某座重要宫殿的一角。而这座明早期的建筑,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已经消失。之所以有如此判断,就因为在磉墩之上,叠压着由黄土碎砖夯筑的嘉靖时期的地基。一块明确标有“嘉靖十三年”的纪年砖,成为这段历史的铁证。

精美元代龙纹砖有何实际用途?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还有一批元代花纹砖格外引人注目。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从土层中提取出来时,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龙纹,仿佛穿越七百年时光,向我们诉说着元大都的盛世华章。

展厅的灯光下,一块块元代龙纹砖散发着幽幽的绿色光泽。绿釉在砖面上形成深浅不一的色调,衬托着凸起的龙纹,既庄重又灵动。

这些龙纹砖与黑龙江上京城、北京金中都等元代遗址发现的同类砖瓦十分接近,反映出元代时期建筑工艺和工匠技艺的传承脉络。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体现了皇家建筑的等级与威严。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元代龙纹砖的发现位置——它们被砌成一个长方形的池子,作为明代建筑的材料被重新使用。这说明明代营建紫禁城时,充分利用了元代的建筑构件。除了龙纹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更多样的元代花纹砖:钱串纹、龟背纹。龙纹的样式也各不相同,身形矫健、神采飞扬,展现出元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这次展出了哪些紫禁城御用器物?

此次展出的文物,除了地下的元明遗迹,还包括一部分故宫旧藏文物。在这片曾经承载过元代宫殿、明代大善殿的土地上,清代建起的内务府造办处,被称为清代皇家工艺的心脏。

展览通过“金玉作”“造办处出土玻璃制品”“清代瓷器”“做钟处”“匠人日常”等板块,展现内务府造办处作为清代紫禁城御用器物生产中心的重要地位。

在这片2300平方米的发掘区域内,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遗物。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副研究馆员 李纬文:现在展示出来的造办处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一共166件套,种类分布非常广,从建筑构件、砖瓦、琉璃构件,到清代造办处时期的陶瓷、玻璃、动物骨骼、钟表构件等等,整体规模如果按件数来说非常庞大。


这些出土文物与故宫旧藏文物形成对照,遗物与史料互证,造办处的面貌逐渐清晰。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中西文明交流的见证地。西洋钟表的机械构件、玻璃烧制技艺、中西合璧的珐琅彩瓷器,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