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圭海四记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圭海四记专注于闽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记录以海沧为中心的龙同海地区的文史现象,因地域及见识局限,难免主观臆断,欢迎指教、批评。


叶廷推,字蔚文,号学海,漳州府海澄县大观人(今海沧区贞庵村京口社),生康熙四十九年(1710),卒嘉庆三年(1798),享年八十九,葬海沧京口社。乾隆九年,海澄县学优贡,赴国子监修学三年期间,参与《史通训故补》、《文献通考》等典籍编修。后以候选训导职归家,乾隆十六年,选任延平府沙县训导,因故未任,乾隆十七年,改任龙岩州训导。乾隆十八年,参加福建乡试,中举,乾隆十九年联捷进士,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四十八名。乾隆二十二年,调任台湾府诸罗县训导,以母老乞归奉养。乾隆二十五年,参与《海澄县志》修纂,与蔡新同游漳厦。乾隆三十五年,选授山西榆社县知县。乾隆四十六年,身陷海澄县志文字狱案,案平居家读书修书,著有《叶学海文集》,蔡新为之作序。
○康熙四十九年(1710)二月初九日,出生。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学海公家传》:“公名廷推,字蔚文,别号学海,赠公绎轩第六子也,岁康熙庚寅二月初九日降生。时赠公馆鹭江,菜瞻公将渡东宁,话别间,谓之曰:今寅年卯月辰时日,若得子木全寅卯辰,是日吉也,已而报果然。”
○康熙六十年(1721),年方十一,与同安登瀛陈氏订姻。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皇清敕封孺人享七十有四寿元配陈孺人行略》:“岁辛丑,台匪蠢动,淑斋先生偕诸兄挈家奉母归抵厦门,先寓吾家,时余年十一,与孺人同庚,淑斋先生默相器目,遂订姻。”
○雍正十二年(1734),考取秀才入海澄县学;娶陈氏。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皇清敕封孺人享七十有四寿元配陈孺人行略》:“年二十有四矣,回应院试,籍邑庠,始迎妇归。”
●《大观叶氏族谱·卷一·庠生》:“廷推,杨学院炳岁考取入县学,周学院学健岁考补廪。”
注:杨炳,雍正元年会元、探花,于雍正十一年出任福建提督学政。
○乾隆九年(1744),海澄县学优贡。
●乾隆《海澄县志·卷十》:“叶廷推,封侯子,九年优贡。见科目。”
●乾隆《漳州府志·卷二十》:“九年甲子。叶廷推,海澄优,见科目。”
●光绪《漳郡会馆录·卷二》:“叶廷推,蔚文,海澄人。乾隆甲子,优贡。”
●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九年甲子。叶廷推,海澄优,见科目。”
●《大观叶氏族谱·卷一·庠生》:“廷推,吴学院华孙举优。”
○乾隆十二年(1747),参与《史通训故补》第五卷考校;得候选训导职南归。
●黄叔琳《史通训故补》:“乾隆十有二年丁卯仲春既望,北平黄叔琳崑圃氏序...《史通训故补》卷之五,北平黄叔琳崑圃补注,海虞顾镇备九参订,海澄叶廷推蔚文同订。”
●朱仕琇《梅崖居士文集·卷十诰·赠昭武大夫例赠文林郎县学生绎轩叶公暨配曹太恭人合葬墓表》:“海澄叶君蔚文为诸生时,以学行举入太学,选教官,学生期满,得学职南归。余在京师,作序送之,贤君之不牵外慕,以自得其志也。“
附:送叶蔚文南归序,朱仕琇
杨子曰:周之士也贵,秦之士也贱。周之士也肆,秦之士也拘。二者谓世为之,不知亦士之自为也。其肆焉者,是能无失其为贵也;其拘焉者,盖自贱也。孔子从七十人困陈蔡之郊,受围,匡人抚琴以歌,从者熙熙,亦各得其志焉。颜斶王斗,绌世主之怒,笑谑广庭,高揖而去,几于能自贵矣。顾其鼓倾危之言,较量势位之间,陈义惬促而不能自容,亦奚为是拘拘也?今通政雷先生,服孔氏遗言,能自得其志。余故乐观其为人,尝试之扰攘中,忧虞杂乘,人人自失者,而其心不动,退辄叹服,谓是能不自贱其道者,真周之士也。叶君蔚文,以督学举入太学三年,其间有道路取县令长如寄,君固谢不往,熙熙然拥书南归,将益求于是,以自放其志,其亦闻通政之风而起者欤?君方便道浙江,谒通政,故余序言相质,以见士之贵贱不在于位,而其拘肆不系乎时,苟有志自为者,盖无不得其所以为士。惜乎余仅能言之,不能如君之善继通政之志也。是为序。清简无世俗气,韩、欧阳真脉也。”(朱仕琇《梅崖居士文集·卷十九》)
○乾隆十三年(1748),参与校录御制重刻文献通考。
●四库全书本《文献通考》:“御制重刻文献通考序...乾隆戊辰冬十二月。奉旨开列校刻文献通考诸臣职名。监理:和硕和亲王,臣弘昼...校录:...贡生,臣叶廷推。”
○乾隆十六年(1751),选任延平府沙县训导,因往京未回开缺另选。
●《明清史料己编·吏部题本》:“经筵讲官太保、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兼管吏部户部事务、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三库事务兼管理藩院事务、一等忠勇公军功加二级军功纪录二次、臣傅恒等谨题为截发事:吏科抄出福建巡抚潘思渠题前事内开:该臣看得闽省在籍候选教职人员,应于本省教职缺出铨补,案准吏部咨,奉旨嗣后补用教职人员,着每月一次具题,永着为例,钦此,钦遵,随转行遵照在案。兹据布政使顾济美呈详:乾隆十六年二月分,出有新选延平府沙县复设训导叶廷推往京未回,应照例开缺另选,拟以台湾府诸罗县拔贡陈衷和选用等由,将乾隆十六年二月分推选教职陈衷和造册请题前来。臣覆查无异,除册送部外,相应具题,伏乞皇上敕部议覆施行。谨题请旨。乾隆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题,闰五月初十日奉旨,该部议奏,钦此,钦遵于本日抄出到部。”
○乾隆十七年(1752),任龙岩州训导。
●道光《龙岩州志·卷九》:“国朝龙岩州学训导...叶廷推,海澄人,优贡,十七年任,癸酉举人,甲戌进士。”
●民国《龙岩县志·卷十二》:“训导...叶廷推,海澄优贡,十七年任,甲戌成进士。”
●蔡新《缉斋文集·卷六·叶母曹太君墓志铭》:“海澄进士叶君廷推,以教授司训龙岩州。”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学海公家传》:“乾隆壬申,应本省乡试毕,抚军陈榕门选录遗卷入书院五十一人,独视伟公。旋司龙岩铎。”
○乾隆十八年(1753),福建乡试第十四名中举。
●乾隆《海澄县志·卷九》:“乾隆十八年癸酉骆天衢榜...叶廷推,优贡,龙岩州训导,甲戍进士。”
●同治《福建通志·卷百六十六》:“优贡...叶廷推,详见癸酉举人。”
●《大观叶氏族谱·卷一·举人》:“廷推,乾隆癸酉科乡试,由龙岩州学训导中式第十四名。”
○乾隆十九年(1754),会试第八十三名,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四十八名,仍授龙岩州旧职。
●《大清乾隆十九年进士题名碑录甲戌科》:“赐进士出身第二甲七十名...叶廷推,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人。”
●乾隆《海澄县志·卷九》:“乾隆十九年甲戍庄培因榜,叶廷推。”
●光绪《漳郡会馆录·卷一》:“叶廷推,蔚文,海澄人,乾隆甲戌。”
●同治《福建通志·卷百六十三》:“漳州府…海澄叶廷推,甲戍进士。”
●光绪《漳州府志·卷十九》:“叶廷推,海澄人,甲戍进士。”
●《大观叶氏族谱·卷一·进士》:“廷推,乾隆甲戌科会试中式第八十三名,殿试二甲第四十八名。”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学海公家传》:“甲戌成进士,以教授衔涖旧职,祇躬立范,训迪有方,募建巽峰旧塔,振兴文运,州人士亟称之。”
○乾隆二十二年(1757),龙岩州学任职期满,转任台湾府诸罗县训导,以母老乞归。
●《大清职官迁除全书·福建台湾府》:“诸罗县,中缺,繁难...教授官,复设训导事:叶廷推,海澄人。甲戌。二十二年四月调。”
●蔡新《缉斋文集·叶母曹太君墓志铭》:“乾隆二十二年,以母老丐归侍养。”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艺文·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邑大夫学海叶老父母致仕归闽序》:“癸酉、甲戌联举进士,乃乞归侍养其母曹太恭人,享寿九十有五;既终养,于是始谒选筮仕,蒙特调榆社,此公之所以来暮也。”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皇清敕封孺人享七十有四寿元配陈孺人行略》:“岁丁丑,余自龙岩学归养。”
○乾隆二十三年(1758),汀漳龙道张观察聘主丹霞书院,以养母推辞。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学海公家传》:“戊申告养归,张观察聘主丹霞书院,以养辞。方发书币,府学师未悉公名,张公笑曰:此如陈莹中不识程伯醇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参与《海澄县志》编纂;主掌儒山书院;蔡新来访,与之同游海沧及厦门。
●全士潮《驳案汇编·卷一》:“乾隆二十五年,该县相延江西进士邓来祚修辑县志,叶廷推系分纂,邓来祚复为叶逢春立传,称其轻财仗义,并曾赴贼船金鼓相迎,有受恩久不酬之语。”
●蔡新《缉斋文集·叶母曹太君墓志铭》:“余自庚辰春,一至海澄,过其乡,与教授道故,登堂问太君起居,留宿大观山房。”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学海公家传》:“戊申告养归...越二年,邑令陈君锳聘修邑志,嗣掌教儒山,一水往还殊便觐省。”
○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覃恩授文林郎,敕命赠叶父叶封侯为文林郎,叶母曹氏为孺人。
●《大观叶氏族谱·卷一·封典》:“廷推及配陈氏,乾隆二十六年以教授管训导事恭逢皇太后八旬万寿覃恩敕授文林郎,敕封孺人将本身妻室,驰赠祖父母。”
●《大观叶氏族谱·卷一》:“敕命原任福建龙岩州以教授管训导事叶廷推之父母...尔叶封侯乃原任福建龙岩州以教授管训导事叶廷推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治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赠尔为文林郎....尔曹氏乃原任福建龙岩州以教授管训导事叶廷推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封尔为孺人。”
○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海沧渡、嵩屿渡重修撰写碑刻。
●乾隆《海澄县志·卷十六》:“海沧渡,在沧江桥东,为泉、漳通衢之渡。其埠每被泥塞,行者苦之。乾隆二十七年,里人醵金就港口砌石为步,长六十余丈,又架石为梁,长亦如之,往来称便,前此所未有也。详见里人叶廷推碑记。”
●光绪《漳州府志·卷六》:“海沧渡,在沧江桥东,为通漳泉要路,度口每苦泥泞。国朝乾隆二十七年,里人捐赀就渡口砌石堤六十余丈,又架石为梁,长亦如之往来称便。邑绅叶廷推有记。渡船征税银配祭旌忠祠。”
●乾隆《海澄县志·卷十六》:“嵩屿渡,漳、泉二水交汇,宋少帝浮舟经此,群臣呼嵩,故名。乾隆二十七年,里人醵金增新砌筑。详见叶廷推碑记。”
○乾隆二十八年(1763),大学士纪昀来访大观山房;母曹氏去世,书请蔡新为母作墓志铭。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学海公寿文》:“岁癸未,予(纪昀)奉简命视学闽中,按郡至漳,方冀竣事,温寻旧好,而先生已读礼杜门矣。”
●蔡新《缉斋文集·叶母曹太君墓志铭》:“享寿九十有五。其明年九月,将合于赠君绎轩公之兆冢,孙内阁中书舍人文馥以教授命奉状来请余铭,余与教授交久,又常一至其乡,熟悉其家世事,其曷敢辞?”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皇清敕封孺人享七十有四寿元配陈孺人行略》:“至癸未,太恭人见背,春秋九十有五。”
○乾隆三十一年(1766),赴京参加谒选,任榆社知县。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学海公寿文》:“丙戌春,先生服阕谒选,复聚都中,间出论者相评隲,益叹道气渊厚,文如其人。”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皇清敕封孺人享七十有四寿元配陈孺人行略》:“乙酉冬,余终丧,将赴选,孺人难之曰:谚云一世官九世冤。知君操守廉介,万一事不及检,则所失多矣。余嘉其言,居官六年,每以此语为念。”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学海公家传》:“又三年,丁太恭人忧,致丧循礼,坐卧苦次,得外因疾。服除,尹山西榆社,而疾未良已,然不为害也。既下车,首与绅士新学宫、建书院及他庙宇、谯楼诸废坠,皆修举而序记之,以垂永久。三年引疾将归,绅士恳留,追牒还,於是两与分闱,得士多名,下复引疾解任,凡六年。”
●光绪《榆社县志·卷四》:“叶廷推,乾隆三十五年任,福建人,由庶常改官。何瞻汤,乾隆四十年任。”
●光绪《榆社县志·卷九》:“北文昌庙,邑令叶廷推。箕城自昔启文明,畴范开先道脉生。累叶留芳寻胜迹,地灵人杰最峥嵘。城隅望北仰星躔,紫极当头陟降先。清迥独尊萧爽地,半空笙磬落诸天。”
●乾隆《漳州府志·卷十九》:“叶廷推,海澄人,榆社知县在籍。”
●《皇清待赠享七十寿四代祖母林门柔顺裴孺人墓志铭》:“赐进士出身山西辽州榆社县知县加一级年姻家眷侄叶廷推顿首拜纂额。”
●朱仕琇《梅崖居士文集·卷十·诰赠昭武大夫例赠文林郎县学生绎轩叶公暨配曹太恭人合葬墓表》:“既而君成进士,以教授改知山西某县,未几谢去,盖庶几能终始其志者。”
●《大观叶氏族谱·卷一·进士》:“选授山西榆社县,前武英殿文献通考校对官、龙岩州学教授管训导事。”
注:叶廷推应是乾隆三十一年任榆社知县,方才符合七六年任期的说法。
○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箕城书院,致仕归。
●光绪《榆社县志·卷三》:“箕城书院,在县城隍庙西,故为地藏庵。乾隆七年,知县费映奎修理房屋,改为书院,以课士劝捐地亩并旧存义学地租为诸生膏火资。乾隆三十六年,房舍倾圯,知县叶廷推重建。”
●光绪《榆社县志·卷一》:“乾隆三十六年《禁止城关东西北三隅掘土》碑:县龙艮来,城东北隅一带,只可培补,不可掘损。其东为文庙,后靠西为县治。托基尤可益而不可损,今蒙邑侯叶讳廷推念切,地方业已示禁,不准在该处烧窑取土,嗣后不拘己地人地,如有违者禀官究治。”
附:重修箕子庙序,邑令叶廷推。
榆城东三十里请堂值旧为箕子食采地今有庙祀在焉。溯讲堂名义,未详,缘起或者以食采之区,讲明天人性命之学,斯名至今传欤。尝考殷都中州,即今河南彰德之安阳,而羑里即今之汤阴也。方文王被囚时,羑里演易穷卦爻,以尽大地万物之理,而箕子以食采山,僻理乱黜,陟若置不闻,及王子出迪、比千剖心,独以囚奴之身遭丙难,而能正其志。及武王访道演畴叙伦明建极归极之休,推及理气感通,捷如影响,俾千百世后知夫位育极功在吾心性之内。此尧舜以来,所未发之蕴而自箕子发之也,及其正对兴王,未尝称功颂德,亦无一语及商周事,但以尔汝相告直陈,所学不失罔为臣仆之志,此易之明夷所以与文王之支明柔顺著其艰贞而而赞之也欤。故近世论者谓:演易演畴功足相等,乃文王称圣武,周称圣若会合于兴王之一家,独箕子以囚奴之余等诸大夫亡国之伍,即再封朝鲜,亦仅同诸裔夷之列,从未有以称圣不无凝义,且如夷惠诣极一偏,皆称圣人,而在柳州箕子庙碑称曰大人先生,不更可异乎?不知孔子既合箕子、比干称三仁,则箕子之仁即箕子之圣可知矣。夫同为圣人,而食采一方,陈设不肃,庙貌不修,有心世道者之所不敢安也。余自昨岁见会城三立祠未入祀典,特请崇祀,又尝过讲堂镇庙下斋心展谒,窃有志于修举,抑又闻之箕子治朝鲜,夜户不闭,道不拾遗,妇人不再适,岂榆社为食采也,独无流风善政犹有存乎?率先捐俸以崇庙祀,凡以为民劝也。佥举首事,就讲堂绅士有善信存心者,总领其功。是为序。(光绪《榆社县志·卷九》)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艺文·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邑大夫学海叶老父母致仕归闽序》:“公从七千里外,只身之官,前岁庚寅,恩科分校,晋闱主司属编搜各房遗卷,号称得士,今乡试届期,当事者方拟列名征聘,而公已抽簪退矣,於是我榆之人又叹公之去速也,借恂不得思作甘棠之戴,顾谓余知公之深也,能见公之大者也,不以浮言称颂而致失真也。乃千里走书于应,而以序请。念公甫下车,余旋随牒为应州学博,追陪亲炙,将及半载,嗣是屡辱手牍,藏弆为荣,今故乐徇我人之请,抑亦志私感也。余知公之归休于大观山房也,为乡大夫教训里闾,毋亦有自抚其宦迹而忆我箕城士民时乎?乾隆三十六年岁次重光单阏孟秋月上澣之吉,甲子举人候选知县现以教谕管应州训导事治理年家眷弟张廷綍顿首撰。”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皇清敕封孺人享七十有四寿元配陈孺人行略》:“辛卯,假归山右。”
○乾隆四十六年(1781),海澄县志文字狱案事发。
●《清实录·高宗实录》:“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癸巳...又谕:据杨魁奏:海澄县民周铿声控告在籍知县叶廷推纂辑县志,载入碑志,词语狂悖,审系挟嫌妄控等情,仍请将叶廷推革去知县职衔审办一折,所办殊属非是。周铿声指控叶廷推所载伊曾祖叶逢春碑志语句,如鲁仲连排难解纷,及谁夸南面雄,瑶林繁玉种等句,俱系勦用腐烂旧句,原无悖逆之处。该抚既究出周铿声从前因藉园图占,抽分海泊,采取蚝螺,经叶廷推之故兄告发,将该犯杖责,怀恨欲图报复各缘由,自应将周铿声按照诬告律问拟,严示创惩,何必又将叶廷推请旨革去职衔,是欲两败俱伤,转使挟嫌妄控者得长刁风,而无辜良善致滋扰累。从前巴延三等奏访获举人王尔扬所作墓志内,妄用皇考字样,指为悖逆,曾明降谕旨,通谕中外,不得刻意吹求。杨魁并非不晓事之人,何办理此案茫无定见若此。所有诬控之周铿声一犯,著杨魁即审明,按律定拟具奏。其叶廷推等无辜之人,即行省释,无庸究问。原折著发钞。并将此通谕知之。”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学海公寿文》:“惟辛丑乡恶构谗,几罹飞祸,先生援天自信,绝无芥蒂胸中,赖圣天子洞鉴无辜,即行省释,乃益感戴高厚优,游清晏然,啸咏于山谷滨海间。”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主持纂修《大观叶氏族谱》。
●《大观叶氏族谱·卷一·大观叶氏族谱序》:“先祖、先考旧有谱稿,阅今岁久,子姓日繁,宜续修。岁戊申,母名侄子文馥以旧稿纂辑成书六卷,而尊祖敬宗收族视传此矣...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六世孙廷推裁定,七世孙文馥续纂。”
○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十一大寿,纪昀为之撰寿文。
●《大观叶氏族谱·卷三·学海公寿文》:“今夏四月,礼闱报罢,二嗣君将告归,叩而请曰:明年庚戌春二月,为家君八十加一诞辰,愿乞一言为寿。因道相知本末,寄契阔怀念之思,回忆欢䜩时,相距又三十七年,而予亦已老矣...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文渊阁直阁事、四库全书总纂官、加三级、甲辰科会试大总裁、前钦命提督福建学政、翰林院编修、年愚弟、河间纪昀顿首拜撰。”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为本乡石仓李挺元撰写墓志铭。
●《石仓李氏族谱》:“皇清岁进士授修职郎龙岩州儒学正文峰李府君墓志铭...赐进士授文林郎原山西辽州榆社县正堂年姻家眷世弟叶廷推顿首拜撰。”
○嘉庆三年(1798)卒,享年八十九,葬京口,著有《叶学海文集》。
●民国《福建通志·卷六十五》:“《叶学海文集》一卷,海澄叶廷推著。《缉斋文集》云:海澄叶君学海,与余交久,尝读其所著地理原说,察理精而信道笃,卓然不惑于流俗,所居葺大观山房,缥缃数万帙,其发为文章必原本六经,旁及子史,不为钩棘峭厉,奇僻诡怪之习,务自道其所得,而有当于世用。案廷推,乾隆十九年进士,官榆社知县。”
附:叶学海文集序,蔡新
海澄叶君学海,与余交久。余尝读其所著地理原说,察理精而信道笃,卓然不惑于流俗,又屡挹其谈吐言论晓畅洞达练于时务以济世及物为怀,非经生家所能道者,余心识之而未得见其全集。今年春,嗣子文载与计偕来京师,学海裒其前后所为古文,汇为一卷,请余为序,余因得尽读之。夫文章之道,与政治通,古之所谓立言者,必有所不得已,如粟米布帛陶冶之适于用,一不备则生人之道有所不足,故其为文为、载道之轮辕,济世之舟楫也。舍是无为贵文矣。学海博极群书,考据详核,所居滨海,葺大观山房,缥缃数万帙,充牣其中,手自校勘,其发为文章必原本六经,旁及子史不为钩棘峭厉奇僻诡怪之习,务自道其所得,而有当于世用。既以名进士出宰榆社,凡修废举坠,兴利除弊之事,一以古为师,而以所学为的簿书,余暇即涉图史濡毫染翰以发其慕古之思,范俗宜民之意,榆社之民至今颂学海为神君,为慈父母。而学海固退,然书生粹然儒者,以视世之甫得一第,则束书不观,出而从政,又以所用非所学,尽丧其生平以承望颜色于长官之好恶者,其志趣为何如耶?学海自为诸生贡,成均友天下士,既登第,益自磨砻刻励事贤友仁,与当代巨公长者游,巨公长者皆爱重之,故其学有本,原政知先后,而作文皆有师法,能不愧于古立言之旨如此也。因喜而为之书。(蔡新《缉斋文集·卷五》)
●《大观叶氏族谱·卷五·六世》:“廷推,封侯六子,小明晔,字蔚文,号学海。优贡生,由龙岩州学训导登乾隆癸酉科举人,甲戌进士,原任山西榆社县知县。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二月初九日申时,卒于嘉庆三年戊午七月二十六日卯时,享寿八十九,本年十二月初一日己时葬家宅后小金山内,向辛乙兼酉卯丁酉丁卯分金,坐开禧历胃土雉五度向氐土貉三度外向辛乙兼戊辰辛酉辛卯分金,坐开禧历历娄金狗十二度,向亢金龙七度,有志铭有碑,灰庭面。”

△叶廷推墓,@陈沧山
合集推荐:
●《沧江拾遗》人物篇
●《沧江拾遗》地域篇
●《沧江拾遗》故事篇

兹土久远,追远不易,只为留存一个有温度的圭海记忆。
——Amoynotes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