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8位新农人晒答案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克础 实习生 练馨予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克础 实习生 练馨予
稻浪翻金,农机轰鸣。
11月8日,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内,一场以“田园汇智·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为主题的新农人话农机交流会火热举行,这是广西在农博会上第一次举办的“新农人交流会”,意义非凡。
来自基层一线的8位新农人代表,用鲜活的实践故事回应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展现了新时代农业的蓬勃生机。
来宾市凤凰镇福库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余才库,分享了他从传统农民到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的转型之路。通过整合零散农机资源,他带领合作社实现规模化作业,服务面积逐年扩大。“农机共享,让小块田也能用上大机器!”他感慨。
广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黄少彦则聚焦农机社会化服务。他通过“订单式农机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支持,有效解决了小农户“用机难、用机贵”问题。
全州万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亚龙的经历尤为引人注目。这位曾经的软件工程师,用3年时间将数据思维融入农业生产,建立标准化数据采集体系,推动生产成本降低11%。“农业需要精准算法,就像代码需要逻辑一样。”他这样比喻。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过去种地看老黄历,现在种地看大数据。”柳工农机糖料蔗机械研究所所长潘荥春的发言引发共鸣。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智能甘蔗收割机,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状态,实现精准收割,效率提升30%以上。
博白县蓝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庞广才展示了农机维修创新的价值。他自主研发的简易维修工具包,成本不足百元,却能解决约80%的常见故障,被当地农户称为“农机急诊箱”。
广西合浦县惠来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黄庆华则分享了企业“定制化农机”的探索。针对丘陵地形,公司研发的小型多功能拖拉机灵活易操作,填补了市场空白。“农机研发必须脚踩泥土,才知道农民真正需要什么。”他深有体会。
智慧农业,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宾阳县智达家庭农场总经理韦衍溪的发言充满科技感。他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稻田温湿度、光照数据,结合AI算法预测病虫害,实现农药减量20%。“手机一点,田里情况一目了然。”他自信道。
最令人动容的是宾阳县联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郑成功的故事。这位放弃上海金融高薪的浙江汉子,扎根广西11年,历经病害绝收的挫折,最终建成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带动百余农户人均年增收2.83万元。“农业需要长期主义,十年磨一剑,终能见曙光。”他感慨。
政策引领,为新农人注入强心剂。自治区农机中心主任李凤云在总结中表示,新农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先锋队”,农机现代化是农业强国的“硬支撑”。广西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机成为激活乡村“一池春水”的关键力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