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农村的“害兽”,农民对它恨之入骨,如今骨头能卖300一斤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12 17:25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几十年前的庄稼地里总会有一种动物出没,它们专在地底下活动,不仅把平整的土地弄得疙疙瘩瘩,还糟蹋了很多粮食。

那个年代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多余的粮食给它吃,农民恨得牙痒痒,恨不得把它们全都给消灭了。

本以为消灭它的会是农民带着恨意的围剿,却没想到它最终栽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很多年长的西北老人应该都知道这种动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每家的几亩地都会被它糟蹋,让它掏得跟筛子似的。

刚出苗的庄稼,根全都被啃断,成片成片地变枯黄;挖红薯的时候,半亩地只收了一点,剩下的全被它拖走了。

这种动物专门生活在地下,前爪像小型铁锹,能在土里刨出错综复杂的洞穴地道,先别夸它厉害,对农民来说这个网洞就是灾难。

播种时它会偷吃种子,关键是农民只有出苗的时候才能发现,这个时候再补种就来不及了,地里就缺苗了。

庄稼生长期的时候,它会啃咬根部导致庄稼枯萎,等到了成熟期,它就比农民还忙了,忙着往洞穴里偷运粮食,一晚上就能毁掉数亩庄稼。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甘肃、青海等地,这种动物糟蹋的农田能有上万亩,农民一年的心血很多都白费了。

在西北牧区,这种动物危害的就是草场了,它会切断草根导致草场退化,它们挖的洞坑像陷阱似的,经常让牛羊踩空摔断腿,青海湖周边曾一年损失过上千头牲畜。

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又是糟蹋庄稼又是折磨牲畜的,难道当地的人们不能把它们一举消灭吗?

那个时候本来就吃不饱,全靠粮食和牲畜维持生计,人们当然想把它消灭了,可是各种办法都用了,根本没起多大的作用。

人们试过各种办法,比如撒毒饵、设陷阱、拉铁丝网等等方法。

可是它很聪明,会凭嗅觉躲开毒饵,洞穴外有动静就会封洞,铁丝网也只是在地面,根本挡不住它在地底硬刨。

这种动物就是中华鼢鼠,它长得胖乎乎的,眼睛特别小,前爪很有劲,虽然挺像大号的老鼠,但它不是鼠类。

因为鼢鼠的繁殖能力太强了,一年能生2-3窝,每窝能有2-6只,三个月就能成年,如果当地没有它的天敌,鼢鼠数量会爆炸式增长。

赶又赶不走,灭又灭不完,鼢鼠自然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害兽”。

照这个趋势来看,鼢鼠应该还很猖狂才是,怎么现在销声匿迹了呢?

原来它栽在了自己的骨头上,要说鼢鼠命运的转折,还得从一场科研发现说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科院张宝琛教授原本在研究高原冻土层动物的适应性,却意外注意到了鼢鼠骨头的特殊价值。

科研团队发现鼢鼠骨富含钙、磷、镁等微量元素,还有胶原蛋白、骨髓等有机物质,氨基酸的组成和传统名贵药材虎骨很像。

虎骨,顾名思义就是老虎的骨头,都知道虎骨的珍稀性,如果能用鼢鼠骨代替虎骨,那这真的是重大发现了!

科研团队花了二十年反复验证,终于在1990年5月迎来喜讯,卫生部正式批准鼢鼠骨可以用作新中药材使用,从此鼢鼠的命运彻底改写。

几家知名药厂率先开发出了相应的产品,人们对鼢鼠骨的需求很快从国内蔓延到东南亚,优质鼢鼠干骨的价格一路飙升,从最初的几十元一斤,涨到如今的300元“天价”。

就连活鼢鼠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一只大概能卖一二十块,有些地方可能会高一些,还有人专门做起了鼢鼠养殖场。

有需求就有市场,很多人虽不做养殖场的生意,但也会自发去抓鼢鼠,再卖掉换钱,多少还能补贴家用。

以前农民抓鼢鼠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捍卫地里的庄稼,现在不光是农民去抓鼢鼠,大家都想抓鼢鼠卖钱,就算鼢鼠再厉害,也挡不住人们大规模的捕捉。

以前人们恨它恨得牙痒痒,现在却把它当财神爷供着,想来还挺戏剧化的。其实不是鼢鼠变了,而是我们终于发现了它的价值。

如今野外销声匿迹的鼢鼠

动物本身并没有好坏,它的存在一定有它的道理,人们大量捕捉鼢鼠,虽然庄稼安全了,也有额外的收入,但慢慢的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鼹鼠刨洞危害不小,但同样也有好处,能疏松土壤,还能给其他小型动物提供栖息所,鼢鼠数量的减少会影响鹰、狐狸等天敌的生存,打破食物链的平衡。

而且有的人不是专业的,会将鼢鼠和土拨鼠混淆,土拨鼠可是三有动物,非法捕猎是会被追究刑责的,如果分不清,一不小心就会做违法的事情。

而且养殖场不是这么容易开的,不是抓几只鼠喂粮食那么简单。

有些人跟风建了棚,花几万买种鼠,结果因为技术不过关,收的骨头达不到药厂标准,只能低价卖给贩子,不仅没赚钱,还倒赔钱。

所以养殖鼢鼠前一定得找好销路,还要学到过硬的技术才行,一定不要盲目入坑。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