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西日报
【铸牢对党忠诚 争做三晋先锋】太原市杏花岭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师荣彦——
甘愿做“慢教育”的守护者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特教人要甘愿做‘慢教育’的守护者。”谈起自己的从教感悟,太原市杏花岭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师荣彦说,“我们往往需要用3年时间才能教会学生系鞋带,用五载光阴才能等来一句含糊不清的‘老师好’。唯有‘慢’、唯有不懈的坚守,才能为孩子们铺设成长的阶梯。”
从2003年进入杏花岭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22年来荣彦一直坚守在特教一线。“从事特殊教育就是我的使命,我希望尽我所能帮助孩子们康复和成长。”她所带的班级中,有多动症、孤独症、脑瘫、癫痫、唐氏综合征等多种类型的学生。“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蹲下身子’,帮助他们学会自理。”除了教学任务,荣彦每天要为学生系鞋带、穿衣服、擦口水……慢慢引导学生戒除不良行为,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
之前在荣彦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位名叫小艺(化名)的多动症孩子,因为痛觉不灵敏,经常将自己的手指咬得脱皮露肉,孩子的父母因为生意忙,没时间给他清洗。荣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小艺清洗伤口、换药消毒,并对他咬手的行为进行疏导教育。有一天,小艺从父母的店里悄悄拿了两个馒头,含糊不清地说:“荣老师,给你馒头。”看着小艺递过来的馒头,荣彦喜极而泣:“这比我拿到任何荣誉都要高兴。”22年如一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荣彦将自己的誓言转化为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幸福的蓝天。
“特殊教育不光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疏导家长的压力,引导他们接受孩子,科学地配合老师。”荣彦介绍,许多家长因为有这样特殊的孩子,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为此,荣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家长们谈心,并组织高低年级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分享孩子的成长经验,帮助家长树立信心。
“感谢荣老师的精心照顾和指导,孩子的变化非常大,现在已经能够掌握常见的汉字,并按照我给他列出的单子,到市场上独自买菜。”在一次家长交流会上,陈凯(化名)妈妈高兴地向所有家长分享孩子的变化。陈凯患有多动症,自控能力比较差,但执行力较强,为了帮助他矫正行为,荣彦有针对性地为他安排了书法课,并指导陈凯妈妈有意识地强化他的正确行为,经过努力,孩子不仅在行为习惯上有了很大改观,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耐心陪伴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就能帮助孩子获得成长和进步。”荣彦在帮助家长树立信心的同时,也在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荣彦发现,随着培智义务教育新课标出台,国家部编教材也相应发到学生的手中。但学生认知起点不同,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用相同的测评对所有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鉴于这种情况,她反复思考,不断琢磨,对培智义务教育课标进行细化分解,编写了《培智数学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细化和量化体系》评估手册,这本手册不仅适用于每位学生,而且实用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因为在特教领域贡献突出,荣彦先后被评为太原市骨干教师、太原市教学能手、山西省特殊教育能手、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太原市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敬业杯”课堂教学竞赛个人三等功、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等多项荣誉。荣彦说,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关心特殊教育”到“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充分说明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感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在特教岗位上继续努力钻研,为特教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特殊学生成长的艰辛程度远超过常人,但只要走近他们、接纳他们,制定科学的教育和康复计划,他们总有一天能够找到适合的生活方式。”荣彦对特教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黄川川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