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妈妈:她要是退役,希望她回来读书,她现在的文化不怎么样了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12 10:24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在聚光灯下,她是世界冠军,是一跃惊艳全球的“跳水天才”;可在父母眼中,她只是那个爱笑、怕疼、个子小的小姑娘。

18岁的全红婵,依然站在十米跳台上,用尽全力跳出一个又一个动作。

可在光亮背后,那副小小的身体,已经被伤痛缠绕。

最近,她妈妈的一番采访,让无数人破防。

简单几句话,却藏着母亲最真切的心疼与无奈。

“她身上贴的都是膏药,能跳就跳,不能跳就回来读书。”

01

全红婵的妈妈,是个实在人。

面对记者,她总是笑着说话,但那笑意背后藏着太多心疼。

被问起女儿最近的状态,她轻轻叹了口气:“尽她自己的能力喽,我们也不管她,不要求她拿冠军,做好自己就行。”

这句话听起来轻描淡写,却让人感受到一个农村母亲对孩子的懂得与放手。

全红婵这两年经历了太多。

从一战成名到身陷质疑,关于“发胖”“退役”的声音此起彼伏。

而妈妈对这些争议的回应,依旧是那句朴实的话:“我们从来没问过她退不退役,她没说过,我们也不想问。”

她语气平静,但每个字都带着心疼。

“她身上哪里都贴着膏药,看着好痛。脚、腿、胫骨、踝关节,全是伤。”

在外人眼里,她跳得干净利落,像没事人一样;可在家人眼里,她每一次下水都疼得咬牙。

广东队教练何威仪曾说:“她都是敷完冰才跳的。”

那一跳的背后,不只是动作标准,还有忍痛的倔强。

02

面对孩子的坚持,红婵妈妈没办法多说。

“她能跳就让她跳,不能跳就回来读书。”

这句话很普通,却句句掏心。

妈妈知道,女儿一路走到今天,靠的是天赋,更靠拼命。

但她更知道,冠军背后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全红婵从小训练,文化课一直落下。

现在18岁了,已经入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

妈妈说起这件事时,语气带着一丝遗憾:“她的文化不怎么样,经常练习跳水,文科跟不上了。”

话虽朴实,却藏着心酸。

这位母亲不是不骄傲,只是知道光鲜的背后,有多少错过。

她希望,如果哪天女儿真的退役,可以回家好好读书,补上那段被训练占去的青春。

“国家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我们也做不了主。”

这句话,说出了多少体育家庭的共识。

孩子的命运,从她选上国家队的那天起,就不再完全属于自己。

父母能做的,就是远远看着,默默心疼。

03

记者问她怎么看网上说女儿“胖”了,妈妈笑了。

“我不觉得她胖,她在我眼里还小,看着比姐姐们都小个。”

那一刻,母亲的笑容里带着温柔的自豪。

她并不在意外界的议论,也不会去打听女儿的体重、身高。

“我从来没问过她有多高、多重。”

她嘴上笑着,可眼底藏着泪。

她知道,那些“胖”“退役”的话,全红婵都会看到。

可她不懂网络,只能一句“他们说就让他们说吧”,然后悄悄擦掉眼角的泪。

在父母眼中,那个拿世界冠军的女儿,从来没变过。

不管多大年纪、多大成就,她永远是那个从水里冒出头、笑嘻嘻喊“妈,我跳好了”的小孩。

“胖一点好。”她最后笑着补了一句,“看着太瘦了,就像长不大一样。”

简单的几句话,却让无数人湿了眼眶。

母亲从不在意世界怎么看,只在意女儿会不会痛,会不会累。

04

红婵家里有五个孩子,全红婵是最小的。

妈妈说,她常对孩子们讲:“靠你们自己把握。”

这句话,是她教育的全部。

她没文化,也不懂名利。

她不清楚体育的规则,也不关心网上的风向。

在她眼里,孩子健康就好,不做坏事就行。

“我也不问她以后想做什么,她自己决定。”

这就是最质朴的爱。

不设限,不逼迫,只希望她有一天能平安回家,坐在饭桌前,吃上一顿热饭。

当记者再问起全红婵爸爸时,他说得更简单:“胖不胖我也不清楚,我从来不在意。”

父母的话朴实得不能再朴实,却让人心头一酸。

他们没有大城市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复杂的表达。

他们的爱,是一碗汤,一声叮嘱,一句“你自己看着办”。

在他们眼里,冠军是别人眼中的光,但在家,就是个孩子。

镜头前的全红婵,是为国争光的跳水天才;镜头后的她,是父母眼中那个“瘦瘦小小还贴满膏药”的孩子。

她的妈妈,不会在采访里喊“骄傲”,只会说:“她能跳就跳,不能跳就回来读书。”

她的爸爸,不会谈梦想,只会说:“我从来不在意她胖不胖。”

他们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装得下五个孩子的未来;他们的爱很大,大到容得下全红婵的所有选择。

人生不只有金牌,也有读书、成长、被爱。

冠军的光环终会淡去,但一个母亲的心疼,永远不会退场。

来源:张恨玲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