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吃肉:4种肉坚决不碰,2种肉可常吃,稳血压还能补营养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12 07:42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到了中年,有些事就不再是“吃嘛嘛香”的年纪了。尤其是血压一高,连吃顿肉都得掂量着来。很多人会问:“我血压高,是不是干脆别吃肉了?”

也有人说:“吃点瘦肉没关系吧?猪肉、牛肉、鸡肉,到底哪个能吃?”这些问题不止你有,几乎每个高血压人群都绕不开这个饮食难题。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高血压到底能不能吃肉?哪几种肉是该躲远点的?又有哪些肉,吃了不但不升血压,反而还有好处?我们会从营养结构、脂肪含量、钠含量、加工方式等多个角度,详细分析6种常见肉类的影响。看完你就知道,怎么吃才对身体更友好。

先说重点,高血压人群不是不能吃肉,而是不能乱吃肉。乱吃,血压蹭蹭往上跳;吃对了,既能补营养,又不添乱。

第一类要敬而远之的,是腌制肉类。像腊肉、香肠、腊肠、火腿这类,咸香是咸香,但对高血压人可真不香。它们的钠含量非常高,动不动每100克就上千毫克的钠。吃一小块,就可能超过一天推荐摄入量的一半。

过多的钠摄入,会让身体水分滞留,血容量增加,结果就是血压上升。长期吃这类肉,对血管是慢性“折磨”。

第二类要避开的,是肥肉。这类包括五花肉、猪颈肉、带皮鸡肉、鸭皮等,虽然香,但它们的饱和脂肪含量太高。而饱和脂肪摄入过量,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也就是所谓的“坏胆固醇”。这对血管内壁的刺激,可不是闹着玩的。

脂肪多了,不仅血压容易高,还可能增加血脂。血脂高、血压高,一起“搭伙”,心脑血管的压力就翻倍。

第三类得慎重,是红肉类中高脂部位,比如肥牛、肥羊。很多人去吃火锅,喜欢来一盘“雪花肥牛”,一口下去肉香四溢。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部位的脂肪密度很高,常吃不仅容易血压高,还容易体重飙升。

肥胖本身就是高血压的“推手”。体重每增加1公斤,血压可能就跟着往上抬0.5到1毫米汞柱。肉,吃多了,血压也就吃高了。

第四种要小心的,是炸肉类。不管是炸鸡、炸猪排还是炸排骨,只要挂了面包糠、进了油锅,那就得警惕。高温油炸会让肉类吸收大量油脂,热量也随之飙升。而且反复高温油炸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这对血管的伤害,比你想象的还要深。

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这就像在堵车的时候把红绿灯全关了,血管的通行能力大打折扣。

说了这么多不能吃的,那什么肉是可以吃,还对高血压有点好处的呢?这就说到两个“放心肉”。

第一个是鸡胸肉。它的脂肪含量低,蛋白质高,而且基本不含皮下脂肪,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肉类。烹饪方式选得对,比如蒸、煮、炖,不加太多调料的话,对血压影响非常小,还能补充优质蛋白。

蛋白质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参与者,适量摄入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鸡胸肉中还含有B族维生素,对代谢系统也有辅助作用。

第二种推荐的是鱼肉,尤其是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鲈鱼等。这类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Omega-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对血管是“友好型”的,有助于减少血管炎症反应,维持血管功能稳定。

但要注意,鱼最好蒸着吃、炖着吃,别炸。油炸鱼不但油脂上去了,关键还会破坏鱼肉里的好脂肪。

有些人会问:“那牛肉能不能吃?”其实可以吃,但要选瘦牛肉,而且控制好量。瘦牛肉富含铁和锌,对中老年人也有益处。

但吃的时候要避免红烧、酱卤这些重口味做法。清炖、水煮、少油少盐,才是对高血压人群更友好的方式。

除了肉类本身,高血压人群更要注意的是烹饪方式。同样一块鸡肉,清蒸是“营养餐”,红烧就成了“隐形炸弹”。烹饪时尽量少用酱油、味精、鸡精等高钠调味料。调味可以用洋葱、香菇、柠檬汁、胡椒等天然食材替代。

吃肉的频率也要控制。高血压人群一周吃3到4次肉就够,且每次量在掌心大小左右为宜。

吃得太多,哪怕是“好肉”,对身体也可能是负担。营养要均衡,别把肉当主角,蔬菜才该是主角。

再强调一次:吃肉不是错,吃错了才是问题。高血压人群完全可以吃肉,但要吃对、吃少、吃得巧。很多时候,问题不在食物本身,而在怎么吃、吃多少、怎么搭配。

有个常见误区是:“我吃的都是瘦肉,没事。”并不是所有瘦肉都适合高血压人群。比如某些瘦牛肉部位虽然脂肪不高,但胆固醇含量并不低。如果一周吃四五次,也可能对血管造成负担。

还有人以为“只要是白肉就都能吃”。但像带皮的鸡翅、鸡腿,其实脂肪不比猪肉少。“白肉”≠“安全肉”,得看部位、看做法、还得看你怎么吃。

高血压人群吃肉的关键在于选择、方式和频率。四种肉要少碰:腌制肉、肥肉、高脂红肉、油炸肉。两种肉可以常吃:鸡胸肉和鱼肉,尤其是深海鱼。吃的时候注意低盐低脂,才能真正做到既享口福,又稳血压。

健康饮食不是“绝对不吃”,而是“懂得怎么吃”。吃肉这件事,不是高血压人的禁忌,而是判断力的考验。只要掌握了科学的饮食方法,肉照吃,血压也能稳得住。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高血压防治指南(2019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联盟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