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流派旦角都唱《玉堂春》,板式一样,表达不一样。”11月10日,中国国家京剧院演员刘铮在天蟾逸夫舞台演出《玉堂春》,角逐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我按照张君秋先生的版本演《玉堂春》,张先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唱腔集各家大成,影响力深远。”


刘铮出身梨园世家,母亲宋玉珍拜在张君秋门下,为河北省京剧院一级演员,父亲刘长城教授小生,姑姑则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刘铮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后在京剧名家孙毓敏鼓励下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尖子人才后备班。
“我从小学跳舞,接触的都是音乐、舞蹈,那时对戏曲不是很感冒,后来还是命运的安排,孙毓敏老师推荐我进入戏曲专业院校,踏踏实实学了两年戏。”刘铮透露,戏校毕业巡演首站就在上海,“一出《望江亭》,一出《刘兰芝》,接着去武汉、天津、北京巡演,这是我艺术生命重要的一环。流派有自己的美学基础、处理方式,看谱子一样,唱法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2018年,刘铮在重庆参加京剧大家沈福存《玉堂春》表演艺术传承班,“沈先生的表演很启发我,让我对苏三这一人物有更立体的认识。沈先生的表演有其内心依据,他告诉我们,学戏要掌握自己的节奏,不要被老师的节奏框住。如果演的和老师一模一样,观众为什么要看你?看录像就行了。”2019年,刘铮在上海连演9场《玉堂春》,“每周来上海一次,演完回北京,到周末再来。这次《玉堂春》集国家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之力,《玉堂春》唱功繁重,说实话还是有点压力。”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的话也是刘铮学艺理念。“王铁成先生看我和我妈妈演出《四郎探母》后,与另一位前辈讨论,大意是‘这也别太像了’,他的话启发我——不能太像了。”刘铮强调,”可以死学,但要活用,不要把流派变得教条化,一旦教条化,就把自己箍在这一块。你永远不是老师,你要想着是你自己,所以我根据自己的条件再去诠释张派唱腔。”
在《玉堂春》演出现场,有中老年戏迷,也有00后年轻观众。“京剧是最二次元的,演员扮上古装可以上街。”刘铮笑言,自己喜欢二次元,“年轻人不懂戏,直接让他台下一坐,他觉得受罪。我们要给他良好的体验,最终能不能入门,得看有什么样的机缘,碰到什么样的人把戏曲的门打开。年轻人觉得有意思,自己会钻研,到最后就是爱好。我们中国人身上都有戏曲性。”
“戏剧创作,是思想表达的延伸。我从小不是学戏的,舞蹈给了我很多营养,又加上小时候学舞蹈,还上音乐欣赏课,欣赏德奥系交响乐,我从那会儿起就对音乐很感兴趣。艺术,首先让大家舒服。”在刘铮看来,“传统不等于固步自封,而是让你一定得学好基础,坚守基础。掌握了基础,才可以再发展。”
原标题:《舞蹈专业毕业,出身梨园世家的他,最终成为国家京剧院旦角演员》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