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炒作:资本狂欢与现实的冷水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9 07:34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资本在为人形机器人造梦,但现实的技术、需求与安全障碍让这些梦想步履维艰。制造不难,难的是找到它们真正能被需要的地方。

过去几年里,人形机器人被描绘成即将改变劳动力格局的“新物种”。投资者们被这种叙事点燃,纷纷下注。Agility Robotics、Tesla、Figure等公司声称,它们将在未来几年内生产数万台类人机器人。乐观的分析师更是预测,到2050年,全球可能会有超过十亿台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高达5万亿美元。

听起来仿佛人类正站在机械革命的门槛前。然而,现实要冷得多。迄今为止,哪怕是最成功的公司,也只在极少数、精心控制的试点项目中部署过有限数量的机器人。那些庞大的增长预测,建立在一个并不存在的前提上:一种高效、安全、能干的通用人形机器人。问题是:我们离那个未来,究竟有多远?

Agility Robotics的前首席产品官Melonee Wise说,真正的挑战不是造出机器人,而是找到谁真的需要它们。“没人找到一个场景,能让每个工厂都用上几千台机器人。”她解释说,机器人企业要想做大,必须有大规模部署的场景,否则光是为每个客户做定制、部署和调试,就得耗上几个月。

有公司寄希望于AI的突破能让机器人变得“万能”,但Wise直言:“很多人都在等AI救场,可现实是,现在的AI还远远不够强。”

在商业化的现实中,最关键的不是炫技的步态,而是那些无趣却决定命运的细节:续航、稳定性和安全性。比如Agility的新一代Digit机器人,能搬运16公斤的负载,背着一个“大书包”一样的电池。它能运行90分钟,充电9分钟;理论上看似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Digit可能跑半小时就得回去充几分钟电,因为它必须预留至少60分钟的“备用能量”,以应对突发停顿。

想象一下,一个仓库里几百台一百多公斤重的机器人集体趴窝,等人手动充电,那会是一场灾难。“没有人想面对那种场景。”Wise说。

对潜在客户来说,更令人焦虑的是“停机时间”。工厂设备的正常运转率如果只有99%,一个月下来也意味着5小时的停摆。而每分钟的损失都可能以万美元计。工业客户往往要求可靠性达到99.99%。Wise表示,Agility在特定场景中实现过这样的标准,但还没能做到在通用任务中达到这一水平。

安全问题则更为棘手。Boston Dynamics的研究负责人Matt Powers透露,他们正与多家同行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试图界定“动态平衡型”双足机器的安全边界。传统机器出故障可以直接断电,但对于会走路的机器人,这样做只会让它摔倒,甚至造成更严重的风险。

因此,他们计划采取“从低风险开始”的策略:让机器人尽量远离人类,先在封闭或受控环境中运作,再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正如Powers所说:“在安全问题上,稳扎稳打才是唯一的赢家。”

可这样的“低风险”,也意味着机器人能做的事很有限。它们被安全规范拴住手脚,离真正进入日常环境、取代人工,仍有漫长的距离。

更根本的问题是:人形的外形,真的值得吗?

理论上,双足行走能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行动自如。但现实中的演示视频里,它们要么站着不动,要么在平整的地面上重复几步。相比之下,装上轮子的机械臂反而更高效、更稳定,也更便宜。

人形机器人或许有朝一日能在工厂、医院、家庭中与人共事。但现在,它们更多还停留在幻象里——是资本市场渴望讲出的“人类替身”故事。

科技的发展从不缺想象力,但唯有现实能决定哪些想象能落地。正如Wise说的那样:“潜力只是潜力,离现实还差得远。”

本文译自 IEEE Spectrum,由 BALI 编辑发布。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