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式现场
11月8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承办,山西省书画院、呼和浩特市书画院、辽宁画院、吉林省书画院、黑龙江省书画院、江苏省书画院、浙江书法院、安徽省书法院、福建省画院、山东书法院、河南省书画院、湖北省书法院、湖南省书法院、广东书法与文艺研究院、广西书画院、海南省书画院、重庆画院、四川省诗书画院、贵州画院、陕西书学院、甘肃书法院、青海画院、宁夏书画院协办的“全国书画院行草书学术邀请展”开幕式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西院展区举办。

嘉宾合影
开幕式上,原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蔡武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致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谢小铨介绍本次展览的筹备情况。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原所长魏广君,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书法院副院长倪文华,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书记、副主席曾来德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艺术家赵际芳主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夏潮,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承志,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于文江,甘肃省书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改琴,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方放,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文英,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李明,陕西书学院院长杨小琪,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周斌,呼和浩特市书画院院长左大宁,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黄胜凡,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冷柏青,湖南省书法院副院长谷玮,陕西书学院副院长唐永平,山东书法院常务副院长翟圣亮,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张志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蔡梦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晓东,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肖文飞,福建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罗方华,宁夏书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杨华,吉林省书画院书法部主任刘福生,漳州画院院长沈惠文,湖南省书法院展览活动部副主任彭小娟,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书法家唐龙,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助理馆员万小怡,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美术专项总监毛文宇,朗禾艺术空间创办人文白,以及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邢少臣、吴迅、李晓军、洪厚甜、蔡大礼、魏杰,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所长沙永汇、教学培训部主任邱雷、信息中心主任刘德峰、办公室副主任吴迪、山水画所副所长王跃奎、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美术馆副馆长常欣、教学培训部副主任程兴林,《中国美术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张苑、副社长颜培大、副总编辑马子雷,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王东声、唐朝轶、梅跃辉、付振宝、王治、任军伟、邱琳、萌芳等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蔡武宣布展览开幕

刘万鸣致辞
刘万鸣认为,行草书承载着中国文人的情感表达与哲学思辨,从“稿行之草”到“颠张醉素”,再到宋人意趣,其演进历程本质是一部精神维度持续拓展的美术史篇章。此次展览以回归行草书学术本体与精神本源为核心理念,既展现技艺精湛水准,更着力探讨其学理支撑与当代转化可能。展览聚焦三大维度:史的维度引导创作者承接传统经典,探寻行草书演变的内在逻辑,而非停留在风格表层模仿;论的维度推动创作与学术研究相生相融,让创作从感性抒发走向理性自觉,提升作品文化厚度;人的维度关注艺术家个体表达与时代感悟,使古老笔墨焕发当代活力。展览作品既蕴含对传统笔法的深刻理解,也融入当代审美思考,既是对经典的回望致敬,也是对行草书当代形式、审美边界与精神内涵的集体探索。中国国家画院未来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持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搭建交流平台,推动行草书艺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时代立传、为人民书写。

谢小铨致辞
谢小铨表示:“刘万鸣院长就任中国国家画院以来,推动开展了两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工作:一是组织全国画院系统大调研,二是召开全国画院创作会议。这两项举措全面梳理了画院系统的创作生态与专业实力,为系统内外的认知更新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之上,本次展览作为一项具有明确学术构思的实践,旨在进一步审视和展示全国书画院书法艺术专业的创作力量。作为国家艺术创作体系中的专业队伍,全国书画院艺术家应自觉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履行创作使命,展现自身的艺术担当。在展览策划与作品遴选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的学术导向,强化学术责任意识,力求呈现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创作成果。在艺术家邀请方面,聚焦于全国书画院体系内及与书画院具有深度学术关联的专业创作者;在学术方向上,这次展览重点关注对行草书领域的系统梳理与重点推动,持续夯实‘全国书画院书法学术邀请展’的学术品牌建设。”

魏广君致辞
魏广君表示,行草书作为千余年来中国书法审美与认知的主流,承载着深厚的艺术传统与精神追求。行书作品中,从王羲之《兰亭序》的超逸隽永、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慷慨沉郁,到苏轼《寒食帖》于失意中追寻古意慰藉,无不展现出这一书体的丰富内涵与情感张力。在草书领域,张旭的豪放激昂、怀素的静穆简远、王铎如雷鸣般的激烈抒怀,这些皆构成了一条清晰的审美主线。此次展览紧扣“雄浑”与“高逸”两大审美基调,邀请艺术家每人提交两件作品,既突破了以往征稿模式的局限,也拓展了地区参与的广度,得到了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艺术家的积极响应。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轻艺术家已崭露头角,承担起重要职责。愿书法院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继续传递深厚的学术温度与人文情谊,共创更多的艺术精彩。

倪文华致辞
倪文华表示,中国国家画院充分发挥团结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书法展览与深度务实的学术研究项目,推动全国书法事业稳步前行。此次展出的190余件精品,正是全国各省书画院创作实力的集中彰显,这些作品或取法先贤、笔致遒劲,或融古出新、气象万千,尽显全国各省书画院在推动行草书艺术传承创新中的多元探索与丰硕成果。全国各省书画院是地域书法艺术发展的引领者,更是文脉传承与艺术创新的核心阵地。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牵头发起,全国各省书画院积极响应、携手联动,正是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艺术生态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全国书画院体系凝心聚力、共推书法艺术发展的责任担当。

曾来德致辞
曾来德表示,书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与审美的象征,以毛笔、宣纸、墨为媒介,承载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行草书是书法门类中普及最广、最具创造力与活力的形态。书法的艺术构成包含三个核心元素:色彩上,中国人视黑为“万色之主”、白为“万光之源”,二者呈阴阳相生关系,搭配柔软且富有表现力的毛笔,形成独特审美体系;元素上,线条是书法的本质,如同音符般变化多端,在艺术家手中是极具有创造性的元素;内容上,文学与诗歌为书法注入深厚修养内涵。他表示,此次展览品位不凡、意义明确、方向准确,为当代行草书艺术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赵际芳主持开幕式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19日。









展览现场
编辑 | 杨晓萌
摄影 | 张婷婷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6年出版43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58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