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情感是永恒的,我们与这座城市的联系是永恒的。不要怕年纪大,你迎着阳光向前走,肯定都是开心。”11月8日、9日,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菜肉馄饨》在兰心大戏院首演,参加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评弹团团团长高博文说,“它告诉大家,老年人不只是一起跳广场舞。”

中篇评弹《菜肉馄饨》作品改编自金莹同名小说,高博文担任制作人,特邀上海评弹团原副团长、一级演员徐惠新担任编剧及主演,集结郭玉麟、毛新琳、周慧、陶莺芸、朱琳、徐一峰中坚力量,将上海市井生活的细腻画卷以《爱子心切》《余生也贵》《缘去缘来》三回展开。




第二回书中的徐一峰,生动展现评弹艺术“一人多角”的传统特色,在一回书中演绎五个不同类型的角色。音乐设计上既坚持三弦琵琶的经典配器,又加入评弹曲牌中的乱鸡啼、山歌调等,也在关键情感段落尝试观众耳熟能详的蒋调、俞调、丽调等。简约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舞台布景,将观众带入国际饭店、福州路老半斋、人民公园等充满上海记忆的空间,“人民公园‘滴滴刮刮’为人民,相亲一角,相亲一角,已经有二十一个春……”
《菜肉馄饨》的故事始于退休父亲老汪在相亲角为儿子物色婚恋对象的故事。近20年纪录片创作的积累,使金莹对上海老年群体与都市亲子关系有着独到洞察。她笔下的老汪糅合了众多上海老人的特质,有着上海历来尊敬女性的好男人性格,同时又有知识分子气质,有点老实,手巧又不善言辞。真实而立体的角色塑造,为评弹艺术的二度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
“为什么会看中《菜肉馄饨》?上海评弹团这两年来非常关注文学IP改编。”11月8日,高博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国有文艺院团有责任讲好上海故事,近年评弹《繁花》《千里江山图》《战·无硝烟》都围绕上海展开,无论红色故事还是社会百态,各个年代的上海,我们都触及到。《菜肉馄饨》聚焦中老年人的情感、父母与子女关系,评弹非常适合演绎人物内心矛盾。”
高博文与《菜肉馄饨》的缘分颇具戏剧性。在参演电影版期间,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题材与传统评弹艺术的契合点。正如他处理《繁花》中众多“不响”情节的精妙手法,“以说代唱、以叙抒情”的表现方式适合展现《菜肉馄饨》欲言又止的亲子互动与市井人情。评弹《菜肉馄饨》延续中篇评弹的回目式经典结构,演员们突破传统桌椅限制,以更加自由的舞台调度,在苏州方言与沪语的切换间信手拈来,呈现新时代背景下上海人家的喜怒哀乐。





在高博文看来,《菜肉馄饨》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对“新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呈现,“这部作品展现了改革开放一代上海老人的通透与活力。评弹版特别强化这一主题,通过传统曲艺的幽默表达,展现公园相亲角的热闹场景、菜场里的人生智慧,以及两代人从误解到理解的温情过程。”他深谙评弹艺术的当代转化之道,“评弹要‘就青年’,这个‘就’是迁就的就,评弹《菜肉馄饨》将传统评弹的说噱弹唱与现代都市轻喜剧节奏相融合,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机。”
上海方言在《菜肉馄饨》中不仅是表演媒介,更是文化基因。电影版《菜肉馄饨》全程使用沪语台词,集结周野芒、潘虹、茅善玉等上海演员,茅善玉曾感慨:“讲普通话,我会有点紧张,讲着讲着,自己就不自信了。反而用上海话说台词简单得多。”评弹版《菜肉馄饨》充分发挥吴侬软语“入耳即融化”的声韵魅力,将“菜肉馄饨”这一承载上海人家常记忆的食物符号,升华为连接代际情感的文化意象。当评弹演员用软糯婉转的唱腔演绎老汪挑选上等猪肉的讲究、包馄饨的专注,以及面对子女婚恋问题时的微妙心理,观众感受到超越语言本身的情感共鸣。
继《林徽因》《寻·找蒋月泉》后,上海评弹团再次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评弹版《菜肉馄饨》诠释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型。高博文表示,近年来,上海评弹团不断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从《繁花》在长江剧场演出后年轻观众的追捧,到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八场演出座无虚席的盛况,证明传统艺术完全能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找到知音。
原标题:《电影《菜肉馄饨》热映,今晚,上海评弹团端上热气腾腾的评弹《菜肉馄饨》》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