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立冬,广东正值“昼暖夜凉”的秋冬过渡期。秋冬交替该如何养生?饮食上有哪些宜与忌?南方+记者采访了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威妮,为市民读者一一解答。
陈威妮认为,在这秋冬交替之际,养生调理要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可适当进补强身,同时注意防寒防燥,以润燥养阴、护阳补肾为重点。在进补的同时也要注意润燥养阴,勿过燥。中医认为“燥邪易伤肺”,肺主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因此,秋冬之燥最易导致肺津耗伤,引发一系列“干燥”不适。以下将从起居、运动、饮食等方面,为您提供养生建议。
立冬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此时的作息不能再强调“早睡早起”,而是要顺应“冬藏”的规律,可“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阳气的潜藏,避免阳气不藏而出现口干、咽痛、痤疮等上火表现。睡前可以热水泡脚,促进机体阴阳气的和调。
在运动调养方面,立冬后,阳消阴长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体的阴精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此时养生当遵循阴阳之道,顺应气机降敛之势,注意早上晨练,不宜过早,待太阳出来后再去运动,以利于阳气的藏养。早晚气温开始走低,应根据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物,以免着凉。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伤津耗气损身体。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快走、慢跑等中低强度运动,运动度以微有汗为宜。
在饮食调摄方面,冬季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民间早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认为进补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还能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立冬食养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以温和平补为宜,过于辛辣燥热的食品容易伤阴劫液,过于油腻或重口味的菜式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均不宜多食。
时下气候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眼干、鼻干、皮肤干、干咳等阴伤症状,可适当多吃滋阴润燥的水果蔬菜:如梨、石榴、甘蔗、苹果、柑橘、柿子、鲜枣、百合、银耳、蜂蜜、白萝卜、大白菜、菠菜等,既可补充机体水分,又能调节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还可选择具有养阴、补肝肾功效的食材及药食两用之品,山药、糯米、银耳、菊花、北沙参、麦冬、玉竹、五味子、女贞子、枸杞子等。
【药膳推荐】
百合板栗莲子羹
【材料】鲜百合100克,去壳板栗150克,莲子30克,冰糖适量。
【制法】鲜百合、板栗、莲子洗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40分钟,调入冰糖即成。
【功效】润肺养阴,健脾益肾。
女贞枸杞山药粥
【材料】女贞子20克,枸杞子20克,山药30克,大米100克。
【制法】将洗净的女贞子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煎煮成汁,去渣留汁,再加入洗净的大米、枸杞子、山药及适量水,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熬煮30分钟成粥即成。
【功效】健脾益肾养肝。
虫草花枸杞老鸭汤
材料:老鸭半只,虫草花50克,枸杞子15克,山药30克,生姜片15克,盐适量。
【制法】将老鸭洗净切块,倒入开水锅中烫一下取出,再把鸭块放入砂锅中,加入山药、枸杞子、虫草花、生姜片及适量水,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煮至肉烂汤香,调入盐即成。
【功效】补肝益肾,养阴生津。
黑发润燥饮
【材料】黑豆50克,黑枸杞30克,熟黑芝麻30克,黑米20克,核桃仁10克,去核红枣10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食材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水打成浓浆,然后把浓浆倒入锅中,使用中火煮5分钟,边煮边搅拌,再加入适量冰糖,待冰糖融化即可食用。
【功效】补肾养血,乌发养颜。
麦冬红枣桂圆小米粥
【材料】麦冬20克,红枣5枚,桂圆肉15克,小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以上所有材料洗净后,红枣去核,一同加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适时搅拌,最后加入冰糖即可。
【功效】益肺脾,补气血,养容颜。
雪梨白萝卜汤
【材料】雪梨250克,白萝卜150克,冰糖适量。
【制法】切成大块,一同放入汤煲中,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煮约20分钟,然后关火焖10分钟,出锅的时候放几颗冰糖就可以了。
【功效】萝卜能润肺,是养肺的好食材,梨性凉,能清热,适合秋冬季节肺燥的人,两者搭配既能润肺,又能清热化痰。
还有很多滋阴润燥的汤品,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如西洋菜煲猪肺汤、雪梨干玉竹瘦肉汤、沙参白果龙骨汤、石斛麦冬乌鸡汤、海底椰响螺瘦肉汤、百合银耳羹等。这些汤品具有清润不寒的特点,既能滋阴润燥,又能增强免疫力。
秋冬季养生,需注意清肺润燥的特点,清润为主,温补为辅,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综合调理,轻松、有效地抵御燥邪,让身体水润舒适。
南方+记者 吴枫
策划:李俊
【作者】 吴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