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起艺术,很多人羞于谈市场,谈交易。事实上,市场的兴起、规范与转型,对于推动海派艺术乃至中国艺术发展方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上海朵云轩集团副总经理郑名川告诉记者。
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11月8日正式启幕的“浪潮之上——跨越时空的重逢”展览,就以由来以久的海上书画雅集串联起海派乃至中国书画与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特邀艺术史学家汤哲明梳理中国近现代绘画市场的开端与流变脉络,另一方面汇聚当代43位艺术家的130多幅作品,呈现出展销结合的小型艺术博览会形式,助力即将到来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

这是朵云轩与芊荷艺术空间的一次携手。诚如展览学术主持汤哲明所指出的,海上百年老店朵云轩,素执江南画廊之牛耳,在改革开放之初更首开书画拍卖的创举;芊荷乃是近年来崛起于上海艺坛充满活力的年轻力量,致力于发掘、推介全国范内的新一代国画人才。这一老一少、一大一小两股力量的汇聚与融合,以海上画坛源远流长但却长看长新的雅集汇聚同好,希望推动学术与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续写海上书画由来已久的艺术华章。

步入展览,风雅气息扑面而来,起头的“雅集风起”板块带领观众走进与海上绘画同源,甚至可视作“海派”绘画缘起的海上书画雅集。扎实的学术梳理与朵云轩库藏的多件珍品并置,互相印证这些或许并不为大众熟知的历史。
两百多年前的嘉庆初年,上海已出现平远山房雅集,成为清代中期士商互动背景下的文化现象。这一雅集先后持续20余年,一时江南名士汇聚海上,成为东南雅集之胜地。期间,改琦得李廷敬赏识,并长期馆于李筠嘉处,做红楼梦图,为生平精品。
1839年,上海开埠前夕,常熟画家蒋宝龄寓居城隍庙南小蓬莱阁,发起了小蓬莱书画雅集。这是上海早期的书画会社之一。这一时期,艺术品的交换、买卖和润格开始成为活动的一部分,为之后更大规模、更具商业气息的海派书画市场奠定了基础。展览也特别选择了难得一见的蒋宝龄扇面《溪山无尽》展出,让人们得以窥见彼时的雅集风雅。
1843年上海开埠后,萍花社雅集、飞丹阁书画雅集、海上题襟馆、豫园书画善会等雅集接连出现,共同推动海上绘画一步步涌上潮头。

王一亭的《桃实图》与吴昌硕的《篆书八言联》加以组合,悬挂于最为醒目的一面展墙上,拉满传统大户人家的仪式感。明代晚期起,这样的书画常常被悬挂于厅堂正中,逐渐取代屏风成为厅堂主流陈设,也彰显出书画的市场需求。
“笔墨兴业”板块为人们展开作为艺术品经营“老字号”的朵云轩在125年发展历程中,如何助推海派书画市场的繁荣。早年的朵云轩已像“海上题襟馆”一样,为海派书画家吴昌硕、陆俨少、谢稚柳等提供代收件、定润格、销售作品的平台。这为书画家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更专注于创作,提升了他们的市场知名度和价值,同时也巩固了自身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后,朵云轩更在展览交流、艺术品购藏、学术研究及艺术品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积极作为,成为海上艺术家荟聚交流的精神家园。

“风华赓续”板块构成当代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的雅集聚会。芊荷艺术空间主理人雷秀丽告诉记者,43位艺术家的130多幅展品包罗万象,涵盖国画、油画、版画等不同艺术形式。参展艺术家中,年龄最大的卢辅圣是1949年出生的,年龄最小的姜鹿语是1998年出生的。“这些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但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上海的海纳百川。”
记者留意到,作品展签不仅注明艺术家与作品名,也标有售价。这是主办方有意为之的展销结合。“基本上70%至80%的作品价位在五六万元以下。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更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走进大众家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上海朵云轩集团总经理朱旗坦言,这是一种双向的奔赴,对于繁荣和促进上海艺术品市场也很有帮助。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