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在国家话剧院剧场拉开首演大幕。这部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的作品,以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牡丹亭》为蓝本,试图在虚实交织的舞台时空中,完成一场跨越四百年的精神对话。而这场对话的核心,被导演高蕾蕾定义为“执梦追梦,以情演情”。
《牡丹亭上三生路》“追逐”片段(01:14)
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介绍剧目升级时强调,这是剧院以“中国式演剧观”深耕传统文化、培养青年艺术家的又一具体实践。她指出,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杜丽娘和柳梦梅“因爱而死、为爱而复生”的浪漫叙事,阐释了超越生死的爱情哲学。
“而《牡丹亭上三生路》的创排,正是以话剧艺术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让经典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剧院为此搭建青年主创团队,既是对经典的创新探索,也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田沁鑫说。

海报
导演的破茧:从“梦”到“情”的自我觉醒
该剧导演高蕾蕾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也多次提及田院倡导的“中国式演剧观”——从传统精神中提炼舞台语汇,注重写意性、游戏感与观演互动。“我们在大剧场版本里强化了园林意象的虚实相生,演员在亭、台、廊、榭间‘奔跑’的调度,既象征爱情的双向奔赴,也呼应了传统美学中的流动性。”
高蕾蕾要求演员在放大表演能量的同时,于静态场景中要能“沉”下来,以内在力量支撑虚拟叙事。“这种跳进跳出的处理,无疑也拉近了观众与古典故事间的距离。”

剧照
对高蕾蕾而言,本次创作也是一次对“情”的补课。她坦言,三年前的小剧场版本曾以“梦”遮蔽了对“至情”的深入探索,而此次重排迫使她直面汤显祖笔下的情感哲学。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讲的不仅是爱情,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叩问,”高蕾蕾在导演笔记中写道。创作过程中,编剧与演员们分享的个人体验,也倒逼她反思之前剧中“情”的空缺:“杜丽娘的孤独是现代人的普遍境遇,而柳梦梅的‘至纯至性’让这场双向奔赴成为可能。”

剧照 柳梦梅饰演者之——刘恒甫,杜丽娘饰演者之——周漩
高蕾蕾特别剖析了柳梦梅的三重叙事:因梦改名、叫画痴情、与鬼魂幽媾。她指出,原著中柳梦梅并未直接认出杜丽娘是画中人,而是“灵魂先于理性认出了对方”。这一设定与编剧李宜橙的构思不谋而合——柳梦梅必须是一个“真人”,而非符号化的理想化身。剧中,他一句“在下柳春卿(柳官表字),午时三刻,人影六尺七寸”的台词,正是为了强调其血肉之躯的真实性和“活人感”。
编剧的转译:让古典文本与当代观众共鸣
李宜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次剧本改编聚焦于“可触达的共鸣”。她将原著仅出现于“冥判”一折的花神与判官拓展为贯穿全剧的角色,并赋予花神“汤显祖化身”的双重身份;剧名中的“三生”,则被解释为“梦中情”、“人间情”与“人鬼情”的交织,以及梦境与现实界限的刻意模糊:“奔跑在梦中,苏醒在现实,生活与梦境本就是同一片土壤。”

剧照
在台词处理上,她采用半文半白的策略,既要保留原文的韵律,又可以化解当代观众理解的门槛。“原著中有些句子,现在听来的确太文绉绉了。比如‘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句,若不加转化,观众坐在剧场里肯定会因为费解而出戏。可这又是原著中的名句,直接删掉很可惜。我们的处理方式是让杜丽娘说出(原文),然后让花神和判官去解释,如此两全其美。”

剧照 花神和判官
李宜橙还透露说,团队还曾一度纠结于是否保留“《牡丹亭》,一本禁书,一本淫书。此书一出,令天下多少闺阁少女错失贞洁。”这样可能会引起争议的台词,并最终决定由两名女演员在开场时念出,以批判历史上对女性情感的禁锢,并暗喻当代社会仍存在的隐性束缚。

剧照 周漩饰演杜丽娘
“这是我们翻查了很多史料找到的,有真实的历史出处。当年那些‘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卫道士们,就是这么看待《牡丹亭》的。这本奇书问世之初的确是‘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但随后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它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甚至被视作是禁书。”
舞台上的守正创新:非遗道具和性别流动
舞美设计王琛、灯光设计王琦等主创通力合作,打造了一个无边界的虚实空间。道具中大量使用扇子、油纸竹灯等非遗工艺品,触发传统文化中的象征语义。演员分配则参考了汤显祖的“行当——角色分配表”,因演员人数有限,角色串演自然而然成为常态。

《牡丹亭上三生路》之角色分配 图片取自高蕾蕾导演小红书网页版
同时,编剧和导演也刻意模糊了角色的性别界限:三年前春香由男性饰演,花间四友亦有女性反串。“春香ta更像是一个机缘,是我们推开新世界大门的一个机缘。她可能是猫猫狗狗,也可能是某日飞过的蝴蝶,也有可能是你身边的所有人,也像是《麦克白》的三个女巫。ta是什么不重要 重要的是ta带我们看到了新的世界。”高蕾蕾解释道。
李宜橙也向记者表示,原著中春香确实是个丫鬟,在今次的舞台上成了书童,可这没什么不好理解:“昆曲中有个名段‘春香闹学’,可见她既是个丫鬟,同时也兼着书童的工作。”

剧照
青年演员周漩、翟冠华饰演的杜丽娘被理解为“勇敢而纯粹的灵魂”,而刘恒甫、张铭恩、许远驰则以不同形态诠释柳梦梅的“人间理想性”。全体创作团队致力于从当代人的孤独与迷茫出发,将经典爱情转化为现代个体的自我觉醒之路。

剧照
正如高蕾蕾在梅关古道(汤显祖因贬谪徐闻途经梅关古道时,对岭南的印象和梅花意象深刻影响了其创作《牡丹亭》。记者注。)采风时所感:“往北走是生机,向南走可能是死路。”这部作品既是向汤显祖的致敬,也是对每个“执梦前行”的现代人的关照。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