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愈,对健康有多大帮助?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8 18:07
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 服务中心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音乐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正逐渐被科学界认可,并在心理调节、情绪疏导等方面展现出积极效果。

11月6日,在“健康上海进博会演播厅”现场,特邀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海派跨界艺术领军人物马晓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两位嘉宾,聚焦《弦动心声,医艺融合:医学与音乐的跨界融合与健康新生态共建》。

马晓辉从海派文化与世界音乐融合的视角出发,诠释了音乐作为“世界语言”所蕴含的疗愈力量。中国传统民乐,如二胡,以其独特的音律和情感表达,能够与人体的气血律动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调身、调息、调心”的健康效果。乔颖则从精神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角度,解析音乐如何影响大脑功能与心理健康。这场跨界对话,将健康的定义从单一的生理层面,拓展至涵盖心理、情绪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福祉”概念。

“音乐既是先于语言的存在,也是语言尽头的情感延续。”在马晓辉看来,它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感触心灵,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疗愈工具。二胡作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以两根弦模拟生态平衡,具有极强的语气感和代入感,擅长触发情感共鸣,尤其适合倾诉和表达情绪。

音乐能够激发积极情感,减轻焦虑与抑郁,促进心理平衡与愉悦,对健康个体的身心健康同样具有重要文化作用,音乐疗愈作为一种主动的自我调节工具,意义重要。马晓辉以她在全球数百场音乐会中积累与凝练的“二胡音乐疗愈理念”,首次系统引入到医疗场景中。她谈到,通过音乐与心灵的深度对话,可以实现非药物干预,让医患双方在旋律中获得情感共鸣与自我疗愈,这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医疗人文关怀的延伸。

“演播厅”现场,马晓辉分享,目前她正在创作分类音乐作品(如按春夏秋冬、喜怒哀乐主题),供不同情绪需求的人群选择,并推动医院、展会等场所设置疗愈音乐空间,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音乐疗愈机会。

“音乐是推动文明前行的表达,内在情绪的宣泄和外在能量的流进,可以让人产生心流,忘掉烦恼。”在“演播厅”现场,乔颖如是说。

音乐疗愈是一种有临床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在情绪调节、创伤处理与社交互动领域作用显著。具体来说,对抑郁症患者,音乐提供非言语情感出口,聆听或创作音乐能促进多巴胺分泌,乐器学习的成就感可对抗无助感。对焦虑症患者,舒缓音乐可直接降低心率、呼吸频率及压力激素水平,并通过转移注意力打破焦虑循环。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音乐治疗通过击鼓、弹奏等方式,帮助患者安全表达创伤体验,稳定的音乐节奏有助于重建安全感。在自闭症干预中,轮流击鼓等结构化音乐活动能激发社交动机,音乐作为沟通媒介既辅助语言学习,又通过适度感觉刺激帮助自我调节,减少情绪行为问题。

两位嘉宾建议,大家将音乐聆听融入日常生活,每天花5至15分钟听音乐,如同喝水、睡眠般形成习惯。早晨可选择节奏明快的音乐(如《万马奔腾》《第二部华尔兹》和乡村音乐《你是我的阳光》等)启动一天的活力;压力大时选择缓慢的纯音乐帮助放松(比如:二胡曲《良宵》《鸟语花香》《巴赫组曲》《绿袖子》等);下班路上则聆听熟悉喜爱的乐曲来调节状态(比如“神秘园”组合的作品,以及怀旧和深情的经典旋律,比如二胡曲《还乡行》以及电影音乐主题曲《月亮河》,或者听上一组“江南丝竹”等)。

现场,乔颖从专业角度为职场人开出一张音乐处方。“早起困难户”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快速唤醒身心,此时,舒缓的音乐反而易使人松懈,真正需要的是富有活力的旋律,如同按下“启动键”,再配合拉开窗帘,让阳光瞬间涌入,光线与节奏形成呼应,能迅速驱散倦意。

原标题:《音乐疗愈,对健康有多大帮助?》

栏目编辑:王蔚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