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降价9.2%燃油车跌6.8%,价格战打到骨折,中国车企集体患卷病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8 10:42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走在如今的汽车市场,那激烈的竞争氛围扑面而来,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年的车展,那场面,简直是车企们的 “比武大会”,各种新车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配置一个比一个高,价格一个比一个卷,宣传更是天花乱坠,都想在消费者的心里占据一席之地。

还有那些线上线下铺天盖地的促销活动,优惠、折扣、赠品,车企们为了卖车,真的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一切的背后,其实就是两个字 “内卷”。

汽车行业的内卷,那可体现在方方面面。价格战是最直观的,就说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都深陷价格战的泥沼。

你降一万,我就降两万,有些车型甚至直接 “骨折价” 出售。

2024 年,全国乘用车市场 “价格战” 激烈,新能源新车降价幅度达 9.2%,燃油车也有 6.8% 的降价幅度 ,这价格是越来越低,车企的利润空间也被压得越来越小。

研发方面同样 “卷” 得厉害。以前一款新车从研发到上市,没个两三年根本搞不定,现在呢,车企们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拼命压缩研发周期。

就拿奇瑞来说,最近网传的 “D 项目两班倒” 方案,简直惊呆了众人。为了把传统需要 20 个月以上的整车研发周期压缩到 12 个月内。

奇瑞决定让 CAE 仿真、碰撞、路试、数据校准等环节全面实行夜班,连供应商都得同步支持双班机制。这意味着什么?

研发人员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还得日夜颠倒地工作,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而且,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研发,产品质量能有保障吗?这也让不少人捏一把汗。

公开数据表明,去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为3143.6万辆,新能源汽车1286.6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为1105万辆,同比增长40.2%。

与此同时,据多方信源显示,去年各家车企推出的新车中,仅新能源车型就多达100多款,这背后自然与中国车企的技术升级速度密切相关。

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全面升级车型的频率平均是1.6年,而日本和德国企业的升级频率一般是5.4年。

毫无疑问,新能源无论从销量,规模,还是技术上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去年全球TOP10的车企中,比亚迪和吉利已成功入席,这是在短短十年内实现的从0到1的超越。

可见,对比欧洲日本上百年的汽车历史,还在不断缩短登顶的时间。

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表演式加班、严格的 KPI 考核、无休止的会议,成了车企员工的日常,大家都被这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探寻根源:是什么让汽车行业陷入内卷?

汽车行业陷入内卷,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

市场环境的变化是首当其冲的因素。过去,新能源车兴起,替代燃油车的过程中,市场一片繁荣,车企们都赚得盆满钵满,那时候是典型的增量市场,大家只要跟上潮流,就能分一杯羹。

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换车需求也不像以前那么旺盛,市场就从增量竞争转向了存量争夺。

就好比一个大蛋糕,以前越做越大,大家都能轻松吃到,现在蛋糕大小基本固定了,车企们为了多吃一口,只能拼命争抢有限的客户 ,竞争自然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车企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内卷的一大 “元凶”。现在去看市场上的汽车,不管是外观设计,还是功能配置,好多车都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

你出个大屏智能座舱,我也马上安排;你搞个自动驾驶辅助,我也不甘落后。大家都在模仿,真正有突破性的创新少之又少。

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只能在价格、营销这些方面下功夫,价格战也就愈演愈烈,陷入了恶性循环。

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在近些年冲高的过程中,的确无法真正做到对“内卷”的规避,无论是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还是为了那份家国荣誉,都注定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但与此同时,或许我们也该重新审视个体的呼声,那些拿不到加班补助和调休时间的员工们不应成为汽车产业发展中的“耗材”,他们也该被允许拥有应有的权利。

加班的数字看上去合理又不太合理,合理的一面体现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语境下,车企之间从来没有停下“互卷”的步伐。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加快,发展速度的大力赶超,人力不可避免被裹挟其中。

但是,车企员工加班的强度具体被卷到了怎样的水平线上,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尤其从很多车企内部人士的反应看,更加证实了这一猜想。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