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康熙皇帝的亲爸爸?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8 10:06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最近这段时间,有个看起来能惊掉人下巴的话题突然火了起来。

康熙皇帝生父是洪承畴?

持这种观点的网友们也给出了很多证据。

比如,面容上的高度相似。



还有朝鲜使者和荷兰使者对康熙年龄的怀疑。

比如,朝鲜使者记载:九岁的康熙看着像十二三岁;

再晚几年,荷兰曾派使节团来华就清荷同盟攻打台湾郑经,以及通商等问题谈判。

荷兰使节记载了拜见康熙时的情形:“不久皇帝就骑着马走了出来,只见他中等身材,脸很白,大约有16岁左右,穿着朴素。蓝缎褂,脚穿黄色靴子。”

折合成公历,康熙的官方生日是1654年,此时他应该13岁。

更离谱的则当属,这种阴谋论居然还联系上了一具2006年北京石景山发掘出来的龙袍干尸“黄拙吾”——四品文官为什么穿着一品武官的朝服?



并且,棺材内另有一件四爪龙袍和一件五爪龙袍。

更诡异的是,这名男子生前体长约1.72米,左脚具六趾。

而洪承畴的身高也大致如此,而且洪承畴竟然也是极为罕见的六趾!

结果就有人分析说,黄拙吾的名字被解读为“皇出吾”,暗示他可能是皇室成员或与皇室有特殊关系的人。



然而,经科学检测,这个“黄拙吾”的死亡年龄约为50多岁,但洪承畴本人去世时已经72岁了。年龄方面,对不上。

不过,除此以外,另有各种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为什么皇太极和福临两朝托孤大臣、老干部鳌拜,会去密谋逼宫康熙?

2.为什么鳌拜以为康熙是个小孩,所以轻易被人捉拿?

3.为什么孝庄坚决拒绝和皇太极合葬?

4.为什么康熙坚持要为大玉儿穿三年丧服?而只为自己的生母穿一个月丧服?

5.为什么乾隆的继后会在洪承畴祭日当天愤然断发?

6.为什么清朝皇室要隆重祭拜一红一绿两个人偶?难道是红通洪,绿通玉,即洪承畴和大玉儿?



其实,如果你稍微用心品品上面列举的6个疑点,也会不难发现,这些佐证,它们之间也是互相矛盾的。

咱们就先看1-2.

1.鳌拜了解到了“换种”才要造反。

2.鳌拜不知道康熙的真实年龄,所以才敢造反。

那么试想,如果鳌拜连康熙的真实年龄都搞不清楚,怎么又会察觉到康熙血统方面的问题呢?



3.关于没合葬的质疑。很明显,孝庄跟皇太极的结合,那是满蒙联姻的政治需要,属于爱新觉罗和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家族的“交易”。跟真爱差太远太远。这个后面再细说。

接着看4.

后金/清的宫廷是个高秩序社会,对人性的压制非常厉害,甚至说得上残忍。特别清入关后,从地主家大院一样的盛京(沈阳)皇宫(咱们如今看到的沈阳皇宫是清朝历代不断扩建装修后的样子,之前还是比较简陋的)搬到了北京紫禁城后,他们的规矩愈发严苛。



非常典型的就是,嫔以下的生母,不得抚养亲生子女。

即便是品级够的后妃,当她们的儿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也要按照所谓的“祖制”严格执行“母子分离”祖制,皇子统一住阿哥所,生母仅能在节庆远观,见面时需遵守礼仪,客客气气的简直都不像是娘俩——根本就不存在亲子空间。

反倒是这种隔代的奶奶和孙子,互相之间没有什么繁文缛节的规定。

更何况,康熙本身就是他奶奶孝庄皇太后一手带大的。



好了,咱们再看5.

这个就很离谱了。

毕竟,早前的野史,大多都是从乾隆皇帝身上挖出的猛料。其中流传最广的,可能就是乾隆皇帝并非雍正亲生,而是秘密抱走的老陈家的儿子,汉军旗血统这类说法。



那么,这样一来,如果参考各色野史传说,就显得很矛盾了。

老陈家的儿子,深情祭奠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老洪,然后惹恼了正统满人皇后乌拉那拉氏?



咱们再看6,有关俩人偶的解释(红通洪,绿通玉)。

首先,人家孝庄皇太后的生前,确实没人叫她孝庄,她自己更不会叫自己孝庄,因为这个是死后的谥号。

但注意了,作为带有“黄金血统”的科尔沁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公主,“大玉儿”只是她的闺名。出嫁后,她是西宫福晋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皇太极登基后,又被叫做“永福宫”庄妃。

整个清朝正规史料,几乎从未出现过“大玉儿”这种称呼。



还是那个老话,满族宫廷是个高秩序社会,对人性的压制非常严苛。绝不可能把太皇太后未出阁时的闺名专门拿出来做暗示。

这种操作,不仅不算是祭奠,反而属于一种对祖宗极为大不敬的羞辱。

而祭拜一红一绿俩小人的传统,实际上早在清朝入关前,国号还叫“金”的时候,就有了。

这两位人偶的原型,是明末的辽宁抚顺人(即当时的赫图阿拉)王爹爹、王妈妈(注意看,人偶穿的还是明制的交领服装)。

据记载,努尔哈赤在逃亡中,曾被一对王姓夫妇舍命相救。他起兵成功后为报恩,就要求后世子孙供奉这对夫妇,称其为“王爹爹”“王妈妈”。‌



最后,咱们还是回到3,看看孝庄和皇太极的婚姻关系。

很多人都举例子,满族贵族早前还没有很讲究那套儒家伦理,带有鲜明的渔猎-游牧民族传统。典型的就是,当领导的喜好把自己的老婆赏给下属。

孝庄的丈夫皇太极也有这个习惯。

但注意了,皇太极一共送了三次老婆,其中的侧妃叶赫那拉氏还被前后送了两次。她先被皇太极送给了内大臣詹土谢图,没两年詹土谢图去世,皇太极又把她指婚给了镶黄旗轻车都尉达尔瑚。

这些送妻行为均有明确记载的,无论是清廷自己的史料,还是当年的朝鲜使者,时间地点人物都对的上——他们讲究送了就是别人的老婆,公开且直接,并不忌讳被记录在册。

但是,咱们再看孝庄,她的出身和家族背景决定了,无关她和皇太极的夫妻感情,科尔沁的公主是不可能像礼品一样被送人的。



正如前面提及的那样,她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家族,成吉思汗后裔,黄金家族一员。不仅势力强大,地位也非常尊贵。

“科尔沁”这个词在蒙古语中就是大汗帐前弓箭手的意思。博尔济吉特则是孛儿只斤的满语发音。

当时的后金,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南边在跟明朝打仗,西边要联合和统一复杂的蒙古各部,可以说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整个后金/清朝,一直在搞“满蒙联姻”。特别是政权早期,博尔济吉特家族一度出了数个皇后、皇太后和高级别嫔妃。



就看皇太极的后宫。

孝庄的姑姑哲哲,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是整个后宫名正言顺的主人。

孝庄自己,作为皇后的亲侄女嫁过来,她的身份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是一个妻子,她更像是一份活着的“盟约书”,是满蒙联盟牢固性的象征。

另外还有皇太极的“白月光”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她是孝庄的亲姐姐。

1636年,称帝后的皇太极大封后宫,他的一众妻妾里地位最高的“崇德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都是来自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人。



皇太极可以送走扎鲁特部的妃子,因为那个部落的实力相对没那么重要;可以送走叶赫部的妃子,毕竟,叶赫部早已被征服。

但却不能轻易送出科尔沁部的女人,因为,科尔沁是当年后金/清政权最重要、最核心的军事和政治盟友。

而且,跟之后的大清皇后连叫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在历史上留个富察氏、喜塔腊氏、阿鲁特氏不同,嫁给皇太极的科尔沁女人,跟当年的男子一样全都有名有姓。

比如“大玉儿”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大玉儿的姑姑博尔济吉特·哲哲,大玉儿的姐姐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大玉儿的堂妹博尔济吉特·娜木钟等等。

所以,可以说,皇太极设立的“崇德五宫”,表面上看是后妃的排位,实际上是一个微缩的政治版图和军事同盟。

博尔济吉特家的女子,是盟友,不是送来送去的礼物。



此外,“大玉儿”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在入关前几乎不会说汉语,直到她老年,汉语读写水平也不高。

洪承畴则是个南方人。

所以,别说劝降,就算把两人放一起,他们之间完成互相交流都比较困难。

电视剧里面演绎的那种情节,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再参考比较敢说话的朝鲜记录。当年朝鲜的质子写的《沈馆录》里对于洪承畴的描述——“拘锁北馆”,不给饭吃,“只给菽水喝”,即想用虐待的办法来消磨他的意志。

洪承畴并不惧怕,反而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不过仍然是“求死不得”。后来是皇太极专程来摆事实讲道理,还把自己的貂皮大氅亲手给洪承畴披上,各种嘘寒问暖,这才打动了老洪。

同期朝鲜史料里,并未提及皇太极的后宫妃嫔在整个事情中出过力。

所以,如果联系当年历史背景和文献记载。几乎可以确定,康熙的爸爸,真的不是洪承畴。

大概率,康熙的爸爸就是顺治,妈妈是佟妃。

更何况,你看康熙年轻的时候,跟老洪那可是一点都不像。



还有他中年的样子。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来几句。

满族,它是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历史上,唐宋元明清咱们都是连着一起说的,清朝虽然做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但好歹也算是中国的正统政权。

所谓的“换种史说”,真的没有什么很大意义,或许更像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罢了。

更何况,真正的前清近支宗室们,几乎都在很低调的生活。

特别是爱新觉罗的直系后裔们,大部分在几代之前都改了汉族姓氏,成功融入了社会大家庭,没有谁会整天把“贵胄”放在嘴边。

你看,这位如假包换的真格格,末代皇帝溥仪最年幼的妹妹爱新觉罗·韫欢,后来成了人民教育家金志坚同志。

退休前,她是北京市第227中学的教导主任。



再看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他是雍正帝九世孙,他的高祖父是乾隆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弘昼。

然而,启功先生却非常不愿意提及自己原来姓过爱新觉罗,只说姓启名功,有人曾给他写信“爱新觉罗·启功”收,他连看都不看,直接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



反倒是那些经常在网上和各种平台吹嘘自己是皇族后裔的,这帮人要是放到前清,或许连宗人府大门都挨不着....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