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11月1日上午,由上海市青年创业基金会主办,上海壹可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龙山县文化旅游广电局支持的《来自大山的许愿瓶——靛房镇土家族青少年艺术巡展》在上海市和胤788广场十二间艺术空间正式对公众开放。

展览以 “我的家乡”“我的生活”“我”为脉络,层层展开山区青少年的世界图景。进入展览,老旧的木桌椅陈设与如今现代化学习环境留影前后重叠,随着“现在的山区是怎样的?”问题提出,引导观众重新认识并思考乡村现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描绘家乡生活与土家族特色的绘画作品,在绚丽的多彩颜色中,家乡的轮廓被赋予独特温度:青瓦叠嶂间的线条中藏着土家族特有的纹样符号,田垄旁的辣椒与野花构成生动注脚,笔触虽稚嫩却精准捕捉了乡土的精神内核;摄影作品则是生活的切片式记录:夕阳下家门口的街道、校园里的课间光影、旅途中的陌生风景,镜头视角的切换勾勒出从乡土到远方的视野延伸。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展览,现场设计了一组立体装置布景,居中的老木椅周围摆满了老南瓜、干玉米和已经剥好的玉米芯,竹编簸箕里还有剥到一半的玉米粒,这是“我的家乡”。坐在老木椅上,观众能够看到靛房镇青少年的摄影与影像作品,这是“我的生活”。而环绕着老木椅布景的玉米皮与棉布条编织的立体装置,每一件装置都代表着参与创作的学生自己,棉布条中绘制有创作者自主选择的能代表自己的纹样图案,交错的纹理里是青少年对自己的认知与对未来的隐秘向往——我们都来自这里,但我们又各自不同,这是“我”。



这场展览亦是 “扶志” 与 “扶智” 的生动实践。今日的靛房早已褪去 “闭塞贫困” 的旧标签,窗明几净的教室配备着与城市相近的硬件设备,不少孩子也能在假期奔赴异乡与务工父母相聚,城乡的边界在亲情中悄然消融。而将作品从县城推向上海这一国际化都市的文化舞台,实则搭建起城乡对话的桥梁 —— 让大山的纯真艺术走进展示空间,既是对青少年创作的积极肯定,更是教育公平的具象表达。孩子们在认可中建立的自我价值感,远比任何说教更能激发内生动力。

对于观者而言,这些作品打破了对乡村的单一想象。它为城市公众提供了理解乡村的全新视角,尤其让城市青少年在差异中懂得感恩与共情,完成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