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声嗒嗒锤音当当,声声悦耳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8 04:35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一大早,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城子镇扎多村的一家杂货店里,梭子声“嗒嗒嗒”作响。景颇族妇女石麻锐端坐在织机前,手指牵引彩线,渐渐织出筒帕图案。

筒帕是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挎包,它不仅是装载物品的实用工具,更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风情。

在扎多村,女性打小便学着制作筒帕,人人都有一手出色的编织技艺。石麻锐的手艺传自母亲。“我母亲曾是村里制作筒帕最快的能手,做的筒帕花样新、针脚密,总是很受欢迎。”摩挲着织机上的老木料,石麻锐眼里满是笑意。


石麻锐端坐在织机前。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早些年,筒帕只在周边村寨流通。石麻锐一年织三五个,要么自家用,要么送给亲戚邻居。“那时觉得手艺就是糊口的辅助,主要还是靠种地、养猪过日子。”她笑着回忆,织机就放在院子一角,只有农闲时才会掀开防尘布。

后来,石麻锐在家开了杂货店,并向陇川县烟草专卖局提出申请,成为一名零售户。客户经理常上门指导货品陈列,闲聊时得知石麻锐会制作筒帕后建议她:“大姐,你这手艺这么好,多织点卖,肯定有人要!”

这话点醒了石麻锐,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多织了十几个筒帕摆在杂货铺显眼位置。

恰逢德宏州大抓文旅产业,筒帕等民族手工艺品慢慢成了游客追捧的“香饽饽”。石麻锐看到商机,除了将筒帕摆在杂货店,还拿到集镇上售卖。慢慢有了客源,石麻锐的筒帕订单多了起来,有时忙到深夜还在织。

离扎多村40多公里外的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尹宝元父子的铁匠铺里,“当当当”的锤声此起彼伏,他们正在锻造户撒刀。

户撒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少数民族刀具文化的代表之一,其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户撒刀锻制技艺的高级技师,尹宝元严格把控刀具制作的每个环节。“淬火要注意时机和温度,否则刀容易卷刃。”他的儿子尹信生专注地听着父亲的指导,手中铁锤起落有节。

“刀要做得好,心中要有数。”尹宝元介绍,礼刀要美观大方,砍刀要结实耐用,配刀要小巧方便,就连选用的木材和雕刻的花纹都蕴含着阿昌族的生活智慧。

尹宝元介绍,以前,自家的刀只在周边集市售卖,这些年,云南省烟草部门持续帮扶陇川县发展,帮着对接电商平台,还组织参加手工艺品展会,户撒刀的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

云岭大地上,守着老手艺过日子的,不只有石麻锐和尹家父子,彝绣的针脚、扎染的蓝白、竹编的纹路,都藏着“守”艺人的生计与传承。

为了让老手艺接上市场“地气”,云南各地积极推出帮扶政策。

各地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企业技师授课。培训内容既有传统技艺精进,也有现代设计、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新课程,让手艺人既能守得住传统,又能跟得上潮流。

培训实打实,技能稳提升。不少人学会手艺后,要么在家接单,要么加入合作社,就业稳定了,收入也涨了。

夕阳西下,石麻锐收起织机,筒帕上的纹路在余晖里发亮;尹家工坊里,新锻的户撒刀正在打磨,刀光映着父子俩的笑脸。梭声嗒嗒,锤音当当。云岭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守”艺人,正用“指尖技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程浩、杨彬、董欣雨)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