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快评|当彼此“读懂”对方,艺术与青春便撞满怀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8 03:36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摄制:张子涵

评论员 张子涵

当年轻的艺术家和参观者相互“懂的”,艺术与青春便撞在一起,河北美术学院也因此又火了一把。

在河北美院,“首届青年雕塑作品展览”开展一个多月了。最初预计将有10万余人前去看展,到现在仅根据预约后台统计,参观者已超40万人次。

200余位青年雕塑家带着心血作品参展,众多年轻人慕名赶来,沉浸式感受雕塑艺术,临走还发出感叹“河北人有自己的‘霍格沃兹’”。没有晦涩的艺术理论,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这场展览是年轻人之间的双向奔赴,雕塑艺术走下殿堂,所“承载的、感受的、构想的”,让参观者能聊、能拍、能共情。

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里,藏着最真实的“年轻视角”。以交警与市民同撑伞为蓝本的《树·一场不期而遇的相聚》,把魁梧的交警挤在伞下的可爱窘态刻得栩栩如生;《戴珍珠耳环的苗女》不仅致敬经典艺术品,还将我们特有的民族美360度呈现出来;内部置入电话卡的《时代信号》,拨打指定号码后金属和亚克力碰撞作响,透明无形的通讯被具象化。

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雕塑艺术,除了宏大叙事,还能把自己的困惑、热爱、小确幸都刻进陶土、铸进金属,每一件作品都像一句直白的心里话,“这就是我们年轻一代对艺术的注解”。

而青年游客的打卡方式,也透着年轻人独有的热情与默契。有人站在两人高的“自拍雕塑”前自拍打卡,配文“咔嚓咔嚓”;有人对着校园主题雕塑回忆自己的青春,评论区里全是“想起了和室友一起抢共享单车的日子”;还有人在展品前故作沉思,“作者刻褶皱时不就是我加班的夜晚嘛”,转头就把这份共鸣社交平台。他们不纠结“这雕塑有没有艺术价值”,关注点在“能不能懂”“能不能找到共鸣”,这种直白又热烈的喜爱,让艺术和这些年轻人一样,越来越可爱。

这场双向奔赴的展览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年轻人之间的“互相读懂”。青年艺术家们用作品表达自我,不迎合、不刻意,只呈现最本真的创作状态;青年参观者们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不盲从、不附庸,只“pick”能触动自己的作品。没有年龄的代沟,没有专业的壁垒,雕塑成了桥梁,一边连着创作的真诚,一边连着欣赏的热情。“看到有人对着我的作品笑,或者停下来发呆,就觉得自己的表达被接住了。”有参展艺术家说。

其实年轻人的世界很简单,他们欣赏的艺术不需要高高在上,前卫的视角,平实的表达,河北美院的这场青年雕塑展,让雕塑艺术有温度、有烟火气。在这里,艺术家不是遥不可及的“大师”,欣赏者也不是被动接受的“观众”,大家都是平等的交流者,用作品对话,用热爱回应。

透过这次展览,我们感受到年轻一代的艺术态度,不端着、不装腔,真诚创作,热烈欣赏。当艺术与青春撞满怀,当艺术家遇上同频的观众,艺术便有了无限可能。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