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脚步渐近,羊城校园处处跃动着蓬勃朝气。在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小学,有一道特别的晨间风景:每天清晨,学校党总支书记彭玉光率先迈开步伐,在操场绕圈慢跑。渐渐地,学生三三两两加入队伍,如溪流汇入江河——不过几个转角的工夫,奔跑的队伍已蔚然成景。

这一幕,在东川路小学已持续上演近两年。许多孩子养成了一种默契:到校后,放下书包就奔向操场,与书记并肩奔跑,开启崭新一天。这项没有哨声召集、全凭自愿参与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跑出了强健体魄,更跑出了家校般的温暖,跑出了独特的教育温度。日前,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彭玉光书记,聆听这段奔跑旅程中蕴含的教育哲学。
谈“不安排”:一个只会执行成人指令的孩子,就成了“棋子”
羊城晚报:为什么会想到每天清晨带头在校内跑步?
彭玉光: 孩子天生好动,运动本身就是释放情绪的一剂良药。我每天带着学生晨跑,首先是想以身作则,传递一个信号:锻炼很重要,身体很重要。
其次,跑步也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有个跟着我跑的女孩,爸爸是军人,常年不在身边。她说,和我一起跑步很开心,像和家人在一起。这种亲近感,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潜移默化中,觉得学校就像家——教育不一定非要靠说教,更多是一种心境的感染。
羊城晚报:这种“像家一样”的感受,是否也体现在学校其他的日常安排中?比如课间十分钟,学校是怎么做的?
彭玉光: 我们始终把孩子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现在除了35分钟的大课间由学校统一组织运动,其余15分钟的课间我们不作安排。但不作安排不等于放任不管,我们要求孩子必须走出教室,老师也不能占用这段时间讲课或布置统一练习。
我们鼓励他们到操场上跑、跳、甚至打滚、“疯跑”,孩子的天性需要释放,否则容易出问题。
学校不必事事都替孩子计划好。如果一个孩子只会执行成人的指令,他就成了“棋子”——做得再好,也只是机械执行,不会自主安排时间与兴趣。这样的人,很难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孩子不必拼命赶路,学校不必急着催熟
羊城晚报:无论是晨跑还是自由的课间,似乎都指向一种不那么“赶”的教育节奏。在东川路小学,这种“不着急”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彭玉光:在当前教育竞争激烈、社会普遍焦虑的背景下,我们希望给孩子带来一种“家的感觉”,给孩子“不卷”的底气,让他们内心充实、情绪安定,拥有一种宝贵的松弛感。这种松弛,不是懈怠,而是一种不着急的从容,一种淡定成长的状态。
因此,东川路小学不追求张扬,不刻意做太多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始终认为,孩子应该有孩子的样子,不必拼命赶路,学校也不必急着催熟。正如“静待花开”所说的那样,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是“温柔而坚定”。
这种理念也延伸到教师身上。我们鼓励老师静下来、慢下来,在从容中思考更深入,工作更具创造性。教师的工作成效,不能仅仅用量化和速度来衡量,智慧的思考需要沉淀的空间。
同样,孩子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内强加的内容,对他们而言反而可能是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坚持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自由的空间,甚至允许他们偶尔“发呆”——因为那也是一种有益的自我整理与内心成长。
羊城晚报:能否具体谈谈,学校是通过怎样的理念和机制,将这样的态度转化为日常教育实践的?
彭玉光:我们的教育理念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理解、尊重、成全、肯定。
首先,是理解。我们努力读懂孩子的真实需求,理解他们的天性与差异。因为理解,所以尊重——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强行修剪,不统一模子。
接着,是成全。学校提供丰富的校本课程、社团和展示平台,但不是替他们选择,而是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成全他们去尝试、去体验、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最后,是肯定。在孩子展示、表达、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及时给予认可与鼓励。这种肯定,不是只看分数,而是看见每一个生命的闪光点。
这四个词,形成一个闭环:从理解与尊重出发,通过成全选择,最终给予肯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他们会更懂得尊重别人的选择,学会沟通与合作,甚至“助人自助”,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抱团成长的生态。
所以东川的学子,大多阳光、自信、多元发展。而这背后,是学校尽力提供的支持系统,是师生之间彼此信任、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
文 | 记者 崔文灿
图 | 学校供图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