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没有测试完就上市?雷军回应:正常!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7 13:10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出行,等红绿灯时,旁边车道刚好有一辆小米 SU7。

这辆车的车顶上用支架固定了一个雷达,驾驶位上没有司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辆测试车。

朋友问我,小米 SU7 已经上市一年多,但经常在路上看到小米 SU7 的测试车,小米是不是还没有测试完,就把车子拿出去卖了?

这个问题,很多网友也在问。言外之意是,小米把用户当小白鼠了,边卖车边测试完善。网友的质疑,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做 IT 和电子产品出身的厂家,习惯了这样的操作。

但大家都知道,汽车和手机是不一样的,量产车的一个小缺陷,就可能导致很多用户失去生命。小米以做电子产品起家,高层可能很难绕开电子产品的思维逻辑。

不过,那天朋友看到的那辆小米测试车,并不是网友担心的那种情况。因为它其实是一辆智能辅助驾驶测试车。现在没有一个汽车品牌敢说智能辅助驾驶已经成熟了,所以所有的汽车品牌都在不断的测试完善中。

做智能辅助驾驶测试,并不是某款车成不成熟的问题,而是一项技术成不成熟的问题。小米汽车做智能辅助驾驶测试,太正常不过。

因此,是不是看到路上有很多试驾车,就可以说该车型不成熟?肯定不能一概而论。

11 月 4 日,雷军还特意在微博上转发了小米官方的长文,简单评论了下,为什么小米汽车的车型已经量产了,还要减持继续做测试——为了产品体验持续提升。

文章确实是技术科普,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汽车通常会做量产前测试和量产后测试,以及测试的部分内容。

但如果用这篇文章,来回答网友对小米汽车的质疑,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将它放到有巨大缺陷的车型里,也说得通;放到已经很成熟的车型上,也不会错。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有意,文章没有正面回应网友关心的实质性问题:小米 SU7 和 YU7 是不是不成熟就量产了。

产生这种模棱两可的解答,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小米对于产品的成熟度确实不自信,只能顾左右而言它,不敢直击要害;二是不想证明产品是成熟的。

转发时,雷军试图用数据证明:SU7 量产前在 300 多个城市跑了 540 多万公里,YU7 更是用 561 天跑了 719 万公里,还环测三大国道、爬上过 5380 米的海拔。

但无论你跑了多少万公里,用了多长时间,是不能证明你有没有拿用户当小白鼠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要讲清楚,哪些项目是应该在量产前完成,哪些项目可以在量产后测试。

按照汽车行业的法规和规律,汽车上市前必须完成零部件测试(DV 阶段)和整车测试,包括安全性、性能、排放、耐久性等核心项目。

上市后可进行的测试,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用户反馈优化,根据实际使用数据调整设计,如电池续航、底盘调校;二是持续改进测试,比如针对特定场景(如极端天气、复杂路况)进行补充验证;三是售后检测,定期维护、故障排查等非上市前强制项目。

也就是说,上市后一般只会对不影响车辆主体使用功能、安全的项目进行测试改善。而且,需要改善的项目越少越好。

这里要注意用词,负责任的车企不但要控制需要改善功能的程度,而且量产后需要测试项目要越少越好。

之所以说小米的文章不敢回答网友的疑问,原因是文章没回答:一是小米的测试车到底在测试哪些项目,是不是有危及用户生命安全的项目;二是量产后仍在测试的项目,范围到底有多广?

其实,只要详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知道小米的两款车量产前是不是足够成熟了。

否则,网友肉眼看到的小米量产后的测试车辆远多于平均水平,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小米量产车型的成熟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传统车企过去要研发一款车全新车型,要五年。造车新势力入场后,将时间缩短到了现在的最快 18 个月。当然,这是研发体系成熟的车企的最快速度。

小米 2021 年 3 月宣布进入汽车行业,到现在也不过是四年半,是最年轻的车企,如果类比人的一生,可能只算刚上幼儿园,就算出身富贵,长得快,最多也算小学生。

不过,“小学生”小米研发 YU7 的时间,已经和体系完整的传统车企速度一样快,只需要 18 个月。再加上小米车主在短视频平台上曝光的事故率有点高,网友的质疑,也符合常理。

这是基于一般人的能力做的判断。如果小米确实天赋异禀,能力和勤奋程度远超其他人,行业干不了的,小米干得了。那雷总是不是得认真对待网友的疑问,晒一晒小米两款车型量产后测试项目的清单?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