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浓墨重彩水乡画
晶莹剔透江南情
□ 张永祎
《江南时报》的前世今生,我大抵是熟悉的。其源起《人民日报》麾下一脉,2010年并入江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至2019年末,管云林受命执掌报社,集社长、总编辑于一身。
履职《江南时报》后,管云林勇于担当,直面挑战,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以“特色立报”“精品立报”为目标,充分依托新华日报报史馆、新华全媒体艺术馆等阵地,通过《江南时报》汇聚专家学者、文艺精英与企业力量,并借助活动创新、品牌打造与新闻策划,生动展现文化繁荣发展的“江南图景”。
《江南时报》着力讲好江南故事,囊括江南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生动展现江南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蒸蒸日上的新发现、新气象与新风貌。

2022年9月,《江南文脉》专版下增设了“阅读江南 品味古镇”栏目——这正是为江南古镇系列报道开辟的舞台。“编者按”中写道:“为探寻江南文化的底色与气韵,品味古镇的精致与优美,本报今日起推出‘阅读江南 品味古镇’栏目,以发怀古幽情,寻历史足迹,观时代新变。”我置身于这方文字天地,荣光与责任并重,从此便更加频繁地穿梭在诗意盎然的江南古镇征途之中。
周庄、同里、甪直……每有整版文章刊出,辄起回响。此前我从未想过,一张报纸竟有如此气魄,慷慨赐予整版空间,容我这普通作者在江南古镇的画卷中纵横驰骋,让笔下的水乡风貌连绵呈现于报端。友人笑谓我的文章不以篇计,而以版论。管社长却说,江南古镇是文明的诗意栖居,值得以整版篇幅唤起社会关注,为申遗助力。这份知遇,如春雨润物无声。
作为作者,最珍重者莫过于与编辑的默契。管社长审稿时常亲笔修改,将删削之处与修正之由一一标明。久而久之,我亦学会下笔前的字斟句酌。偶有事后觉出疏漏,忐忑相告,他总是立即修正,并道:“文章是改出来的。”若遇我苛求辞藻,他反劝止:“质朴自然反而利解。”事后重读,方知其中真味。他如匠人琢玉,引领无数作者日渐臻于成熟。诗人杨德祥称他为“伯乐”,诚不虚言。

《江南时报》始终追求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服务力的深度统一,更矢志在现有根基上再攀时代高峰。2024年1月12日,《江南时报》举办“江南文脉”专家座谈会,众多文化名家齐聚一堂,泛舟思想星海,共商《江南文脉》的办刊特质、传播亮点与未来航向。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江南时报》给予高度赞誉,对管云林社长更饱含赤忱深情。众人盛赞他不仅温润如玉、襟怀坦荡,办报之道更是独辟蹊径、雷厉风行。这位嗜稿如命的社长,每逢发现佳作必在第一时间推出,行动之迅疾,既令读者感喟立竿见影,亦常令作者惊叹始料未及。犹记省文化厅原一级巡视员周旭曾感言:“创作激情奔涌时,我常不分昼夜,深夜11点亦向管总投稿。他总即刻回应,一小时后文章便已闪耀全媒体平台。这般‘拼命三郎’的作风令人铭心难忘。”对此我们都深有同感,正因如此,多年来他身边凝聚了大批优秀作者,更催生了无数掷地有声的力作。我所熟识的文坛挚友,几乎皆为他麾下作者,他们无论是灵感乍现时首选《江南时报》的急就章,还是将全部心血尽付《江南时报》的赤诚情怀,皆成文脉传承的生动注脚。

坚持从江南文化起步,高开高走,既不落窠臼,亦不故步自封。管云林始终锚定目标锐意创新,以“让春联跑起来,让文化动起来”为理念,将原本专属春节的春联打造成全新媒介,持续描绘美好时代与市井生活图景。2016年春节,《江南时报》首创“南京城门挂春联”活动,开南京城墙历史之先河;2023年春节,《江南时报》再度首创“南京地铁挂春联”;随后在2024年拓展为“江苏六城地铁挂春联”,2025年走出江苏、升级为“长三角高铁挂春联”系列活动,再塑文化创新经典案例,以现象级IP赋能文化“双创”。

二十五载沧桑巨变,一纸墨香见证峥嵘。去年9月1日,《江南时报》二十五周年庆典隆重举行,不仅有专题、专版、专页的策划,还有“全家福”定格珍贵瞬间。生日当天,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食堂披上节日盛装,众人笑逐颜开共切庆生蛋糕的温馨场景,将庆典推向高潮。我们在微信朋友圈见此情景,亦与编辑记者们同样心潮澎湃、载欣载悦。
江南时报社全体编辑记者以汗水浇灌,用心血拼搏,硬是将“盐碱地变作丰收田”,打造出“人均利润高、团队士气好、开拓意识强”的新江南,生动印证了“野百合也有春天”。

每一次革故鼎新都是勠力同心的结晶,皆结出落地生根的硕果。2021年,著名文化学者、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书法大家言恭达教授为《江南时报》题写“人文春辉,隆声远播”八字。“‘人文春辉’彰显《江南时报》的特色与时代精神,‘隆声远播’昭示《江南时报》的深远影响。”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