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公历每年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进入立冬节气。此时节,天色苍苍,流岚渺渺,朔风渐起,万物沉静,大自然去繁就简,抱朴守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中国北方,此时秋季作物基本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一些动物也蛰伏起来,准备开始漫长的冬眠。世间万物一点点安静下来,在潜藏蛰伏中体味冬日悠长,为来年春天的勃发养精蓄锐。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却并不一定意味着冬天的到来。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存在较大差异。气象学上认为,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才算入冬。根据这一标准,立冬时节,我国大部分北方地区已迈入冬季的门槛,而在南方不少地区,浓郁的秋色还在延续,但气温下降趋势日益明显。立冬到小雪节气期间,虽然“秋深渐入冬”,但每当风和日丽,南方往往会出现暖意融融的天气,于是人们把农历十月叫作“小阳春”,此时天气温暖舒适,令人心旷神怡。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水通常已经能结成冰,从白露、寒露、白霜,再到水始冰,水的不同形态反映了气温的变化趋势;天气越来越冷,大地也开始冻结;“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指大的蛤蜊,古人认为野鸡之类的鸟立冬后便成了大蛤,与寒露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对应。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奇妙的想象?这是由于立冬后天气渐寒,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太出来活动,水边却可以看见许多外壳的线条、颜色与野鸡相近的蛤,于是古人便想象出野鸡入水化为大蛤的场景,充满了天真的意趣。
在民间,部分地区有祭祖习俗,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还习惯在立冬时备好冬衣,准备防御接下来的冬寒。《清嘉录》记载,清代时,每逢立冬,士大夫会在家拜贺长辈尊者并出门互相拜谒,男女老少都会更换新衣,相互作揖行礼,谓之“拜冬”。
记者 刘晋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