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东南早报

1600余亩姜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种植户采收生姜
■融媒体记者 陈小芬 通讯员 郑智得 颜凤铭 文/图
深秋时节,德化县桂阳乡的千亩梯田,裹着泥土气息的姜香扑鼻而来。农户们弯腰、挥锄,将一垄垄饱满鲜润的黄姜采挖出土,分拣、装车的忙碌身影,与空气中弥漫的暖香,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村丰收图景。
2025年,全乡生姜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预计产量突破2300吨。昔日深藏山间的“小特产”,如今已茁壮成长为驱动一方百姓致富的“大产业”。
创新模式 “抱团发展”心里踏实
“以前自己种,总是担心技术和销路。现在跟着大户干,技术有指导,销路有保障,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姜农林朗照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
面对以往农户分散种植、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境,桂阳乡积极探索“大户引领、小户跟进”的发展路径,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鼓励和支持有技术、有经验的种植大户扩大规模,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通过“传帮带”的模式,将先进技术、市场信息与分散的农户紧密联结,不仅优化了种植结构,更快速扩大了产业规模,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效益多元 激活乡村“金产业”
蓬勃的姜产业为群众打开了“一块土地,多份收益”的增收之门。农户既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更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从生姜的栽种到秋收,我都在这里务工,每天工资2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照顾家庭和增收两不误。”王春村村民黄兴福说。
据统计,生姜种植与采收环节已累计吸纳周边100多名群众实现灵活就业。同时,桂阳乡主动对接外部市场,积极与5家大型商超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实现从“提篮小卖”到“定向产销”的转变,让姜农吃下了“定心丸”。
“去年我们农场种植20余亩,总产量35吨,收入达20万元,今年扩种到50亩,预计有更好的收益。”望着长势喜人的姜田,种植户黄美和信心满满。
链条延伸 夯实振兴“硬支撑”
“我们不再满足于只做原材料的供应商,集散中心和加工设备的落成,为我们下一步开发姜片、姜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桂阳乡产业振兴项目负责人陈福钦介绍。
桂阳乡正全力推动生姜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的战略转型,在彭坑村建设综合性农产品集散中心,并引进现代化加工设备,迈出从“卖原料”到“深加工”的关键一步。同时,桂阳乡聚焦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统筹投入500多万元,系统性推进农田水利与交通设施的改造升级,为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打下“硬基础”。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