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老年大学路诠释“终身学习”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7 02:43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本文转自:池州日报

从物理教师到“全能学员”,93岁老人包翔声— —

二十年老年大学路诠释“终身学习”

  □ 记者 钱雪梅

  你见过90多岁还坚持“上学”的老人吗?在池州老年大学,就有这样一位奶奶。她叫包翔声,从退休后的第二年开始,已经陆续在这里学了20多年,舞蹈、太极、书画、唱歌样样不落。更有意思的是,她的同班同学中,不仅有自己的女儿,还有她曾经教过的学生。

  10月28日下午两点半,池州老年大学的音乐戏曲教室里,歌声婉转悠扬。在众多学员中,93岁的包翔声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她神情专注,正一字一句地跟着老师的节拍,深情吟唱:“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 … ”

  包老曾是池州二中的物理老师,1988年退休。次年,不愿停下学习脚步的她,在老年大学报了名,开启了“深造”之旅。从舞蹈班、保健班,到太极拳剑、书画、唱歌班……这些年,她学习了各项技能,成了校园里名副其实的“明星学员”。

  “包老上课特别认真,这么大年纪了,几乎从不请假,实在难得。”声乐老师王佳昕言语中满是敬佩。班长王润泉也称赞道:“包老太有毅力了,上课总是很积极。”

  坐在包老正前面一排的,是她的大女儿胡伟丽。“妈妈喜欢学习新知识,退休后连续在这里上了十几年课,她什么都爱学。中间有段时间因为身体不好中断了学习。2016年,我开始陪着她坚持来这上课。”

  更有缘分的是,她曾经教过的学生方晔,退休后也在这里上课,曾经的师生如今成了同窗。方晔十分敬佩包老,他说:“包老师当年就低调好学,特别关心学习跟不上的孩子,总教导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受她影响,我后来也当上了老师,她是我们很多同学的人生导师。”

  下午4点20分,课程结束后,包老热情地邀请记者去她家参观。她一边走,一边哼起了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她说:“这歌词,越琢磨越有味,生活在新时代,有机会学习是件幸福的事。”

  来到包老家中时,温馨的氛围扑面而来。96岁的老伴胡明发正坐在客厅看电视,房间的墙上挂了很多老两口80多岁时补拍的婚纱照。餐桌的透明保护膜下压着包老的各种剪纸,过道的墙上挂着包老的十字绣作品,家中还收藏了很多包老的画作。“这是一匹奔跑的马,这是燕雀登梅,这是我画的苹果……”包老像个孩子一一和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一旁的老伴打趣地说:“是个画家哦!”

  “刚退休时,我爱学舞蹈,可以圆小时候登台表演的梦,后来学太极拳锻炼身体。画画让人很有成就感,剪纸是门艺术,朗诵可以提升气质,唱歌锻炼肺活量、陶冶情操……”说起自己所学的课程,包老兴趣浓厚。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外,日常生活中,包老也是个爱学习的人。前些年身体不好,在家休养的日子她也没闲着,自学了十字绣,用了三个多月绣出的作品《沁园春·雪》,还被老年大学挂在一楼的墙上进行展示。看到大女儿在家练习古筝,她也跟着后面学习。看到年轻人用微信计步数,她也下载了一个。如今,又爱上了看《安徽老年报》和《开心老年》杂志。说到母亲,大女儿胡伟丽佩服不已。“妈妈做什么事情都很有毅力,有段时间爱上写书法,每天下午都坚持练,我看着很受触动。”

  包老育有两女一子,她的好学精神在这个家庭里得到了最生动的传承:小女儿受她的影响与启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儿子在学术道路上深耕,已是大学副教授;孙辈更是人才辈出,孙子自北大博士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两个外孙也先后步入大学。

  除了在知识殿堂里孜孜不倦,包老还将学习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她是一位生活极度自律的“实践者”:每晚睡前必泡脚,十点前准时入睡,早晨七点前起床。如今93岁高龄,她不仅腿脚利索,能独自上下楼、打车看病,视力也保持得相当好,没有老花,仅有轻微近视。她还在家里贴了一张视力表,把它当作锻炼眼力的“ 工具”。即便与大女儿同住,她也闲不住,主动揽下洗菜、切菜的活儿。

  “生活需要运动、需要快乐,知识更需要不断更新。”包老语重心长地与年轻一代分享她的心得,“别把学习看作一件苦差事。我活到这把年纪,依然觉得每天都有新东西想学,越学心里越亮堂,越学越觉得自己年轻。”她说,学习远不止于书本,“把菜切好是学问,把日子过好,更是人生最大的学问。”

  回顾自己的经历,包老笑着说:“小时候日子艰苦,没机会学。如今赶上了新时代,儿孙满堂,子女孝顺,生活幸福,更得抓紧时间学习,给后代做个好榜样。”

  池州老年大学老年教育科科长王云说:“包老是我们学校的‘金字招牌’,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终身学习’。这不仅是一种让生命焕发光彩的力量,更是一种值得年轻人学习的宝贵财富!”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