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公司还没造出一台可以上路的汽车,却舍得花上千块钱去定制一盒小小的名片,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但这正是拜腾汽车的日常,这家曾经头顶光环,被誉为“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之一的企业,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将自己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了对“面子”的极致追求上。
这不仅仅是一个经营不善导致失败的普通商业故事,而更像是一个耗资84亿元人民币,精心导演却最终崩盘的“面子工程”。

拜腾的覆灭,从根上说,就是因为它始终在扮演一个成功的科技巨头,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去成为一个汽车制造商...
拜腾汽车的故事,就是一个“要面子不要命”的典型案例,别的造车新势力忙着搞技术、拼量产,他们却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看起来像大公司”上。

公司成立初期就立志要做“高端中的高端”,办公室得豪华、员工福利得体面、品牌形象得有国际范。
于是,拜腾拿着钱往外砸:装修花大价钱、展会铺排夸张、连员工的制服都得从法国定制后空运过来。

德国门店的员工甚至有裁缝上门量体,拜腾的逻辑是——先让别人信你牛,再考虑能不能造车。
拜腾北美办公室有三百多人,一年光零食预算就高达五千万人民币,平均下来,一个员工一天能吃掉四百五十块的零食。

这些零食也不是普通货,全是进口有机水果、高端坚果、精品咖啡,还有专门的厨师做点心。
表面上是员工福利,实际上是给投资人看的“面子工程”:你看,我们公司有钱、有格调,绝对高端。

更夸张的是名片,拜腾的名片选用进口环保材料,烫金印字,还加金属饰片,一盒上千块。
高层认为,细节体现格局,可这份讲究,最终变成了一种自我催眠——他们以为只要看起来像硅谷,就能成为高端豪华汽车。

但造车不是拍广告,光有排场不够,还得有产品,拜腾也知道要有个能撑门面的“作品”,于是推出了那台轰动一时的概念车。
那台车中控是一整块1.25米的超大屏幕,能手势操作,还能人脸识别,看上去科技感十足,媒体一片赞叹,说拜腾可能是下一个特斯拉,可这台车只是展示用的模型,根本不能量产。

为了让这台概念车出现在北美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拜腾又花了30万美元把它从中国空运过去,光运费就能买几辆真车。
更离谱的是,他们花在研发上的钱还不到总支出的15%,所有的投入都用来营造“看起来像成功”的幻觉,而真正能让车跑起来的技术,却被放在次要位置。

最终,拜腾的资金烧光了,车也没造出来,留下的,只是一堆精美的名片和吃掉五千万的零食账单。
那么,究竟是谁,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拜腾的创始团队——毕福康和戴雷了。

毕福康曾是宝马i8项目的负责人,被誉为宝马i8之父,而戴雷,则是深谙中国市场的营销高手,一个懂技术、一个懂市场,按理说这组合简直是完美。

但现实并不如想象,除了这两个人外,创作团队里还有曾在特斯拉、谷歌、苹果等全球知名公司担任高级职位的人。
可也正是这种“国际阵容”,让拜腾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混乱的种子,公司成立后,为了显得“全球化”,拜腾在三个国家同时设点。

德国慕尼黑负责设计,美国硅谷搞技术,中国南京当总部,听上去像一家世界级企业,但实际运作就像三家公司在各干各的。
一个方案从提出到拍板,邮件得来回传几周,有员工抱怨说,一个车内饰方案,中德团队为配色和方向盘争了一个月,最后不了了之。

更糟的是,最懂生产的一线中国团队几乎没有话语权,任何决定都得层层上报海外,德国那边不批,美国那边又要修改,项目一拖再拖。
车企最怕的就是节奏慢,而拜腾把时间都浪费在“跨国沟通”上,与此同时,高层矛盾不断。

毕福康主要盯着海外市场,想打造国际品牌;戴雷则忙着国内市场宣传,希望先在中国打出名气。
两人理念不同,谁都不肯让步。甚至在发布会上谁先发言都能吵起来,公司内部会议成了拉帮结派的战场。

更离谱的是,公司层级臃肿到离谱,副总裁级别的人就有三十多个,开个会能坐满一屋子。
每个人都想拍板,但真出问题时又没人负责,部门之间重复建设、浪费严重。所谓的“全球协同”,变成了“全球扯皮”。

决策慢、沟通乱、成本高,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最终拖垮了拜腾,高层沉迷在“高端”“国际化”的幻觉中,却忽视了最根本的事,把车造出来。
公司到最后连一辆能量产的车都没有,工厂里的机器几乎没怎么转过,拜腾也从曾经的那个“造车新势力四小龙”跌成“反面教材”。

公司当年拍着胸脯说要在南京砸110亿元,建一座年产30万辆的“超级工厂”,还夸口要做“中国最先进的智能制造基地”。

可几年过去,那片1200亩的地没变成工厂,而成了一片荒地,厂区杂草长得比人高,机器锈迹斑斑,水电早就被切断,生产线一次都没真正运转过。
后来这块地经历了六次流拍,最后被京威股份以8.18亿元接手,对比拜腾当初烧掉的84亿投资,这个结局显得格外讽刺。

2020年,央视一句话点破了真相——“烧光84亿,却造不出一台量产车。”这句话成了拜腾的终极注脚,也让人彻底看清这家企业的真面目。
同样是新势力造车,蔚来、小鹏、理想都挺过了最难的阶段,蔚来从概念到量产只花两年,小鹏一年就把车推上路。

何小鹏为了让公司活下去卖掉了房子,李斌一度被说成“最惨的人”,但他们都咬牙撑住了。
而拜腾却沉迷在“看起来成功”的假象里,办公室要国际化、名片要高端、发布会要气派,一切都要“像硅谷”,就是不踏实去造车。

拜腾的问题很简单——它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心思不在正事上,造车不是比谁的PPT漂亮、谁的logo贵,而是看谁能真把车造出来。
拜腾花大价钱请顾问、搞形象、建海外办公室,却没人真正为产品负责,看起来像巨头,实际上空有架子,最后,钱烧光了,团队散了,品牌也成了一个笑话。

作者:云舟史策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