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11月2日,安徽省广德市祠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祠山街道社工站携手广德家和社工服务中心,组织40余名青少年前往宣城泾县,开展“触摸历史印记,感知非遗魅力”主题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把课本里的诗句变成眼前的风景,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指尖绽放。
安全是研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出发前,社工早已做好“安全功课”——为每个孩子购买了人身意外险,将安心揣进大家的口袋,从细节处筑牢安全防线。
早上七点半,四十余名身穿轻便外套的小朋友,像一群雀跃的小鸟,准时聚集在大木桥社区熙春书房,挨个签署安全协议书。在社工和志愿者的引导下,小朋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叽叽喳喳地坐上大巴车,车窗里探出的小脑袋,满是对目的地的期待。

活动现场。
第一站来到桃花潭,这里正是李白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地方。碧绿的潭水波光粼粼,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之前汪伦踏歌送友的趣事。讲解员站在潭边,绘声绘色地讲起李白与汪伦的友情故事,小朋友们听得眼睛发亮,时不时发出“哇”的惊叹。随后,大家一同登上怀仙阁,登高望远时,层层叠叠的徽派民居依偎在青山绿水间,课本里的诗词突然有了具象模样,中华文字的浪漫与古人的深厚情谊,就这样悄悄住进了孩子们心里。
紧接着,大巴车载着满车好奇的小朋友,驶向宣纸文化园。走进展厅,大家近距离观察不同品类的宣纸,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宣纸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在生产作坊,亲眼见证工匠们历经选料、蒸煮、制浆、捞纸等多道工序,将普通原料转化为“纸寿千年”的宣纸,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当看到工匠手持竹帘,在水中轻轻一荡、一捞,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便慢慢成型时,现场更是响起阵阵掌声。最让人期待的“荡帘捞纸”体验环节如约而至!小朋友们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接过竹帘,学着工匠的样子尝试——有的小朋友动作过急,纸浆没捞匀;有的慢慢找到节奏,成功捞出属于自己的“小宣纸”。虽然手上沾了水,却笑得格外开心。在亲手操作中,大家不仅感受到古法技艺的神奇,更读懂了“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用心坚守的耐心与细致,小小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种子,也在这一刻悄悄发芽。

活动现场。
夕阳西下时,研学大巴踏上回程路。车厢里没有了出发时的喧闹,取而代之的是小朋友们此起彼伏的分享声:“我今天知道了桃花潭的故事,以后背诗更有画面感啦!”“捞纸看着简单,其实好难,工匠爷爷太厉害啦!”“我要把今天的宣纸好好收着,这是我的‘非遗作品’!”稚嫩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这场研学之旅,是祠山街道和广德家和社工服务中心共同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通过“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触摸历史、接触非遗技艺,拓宽了视野,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未来,祠山街道将联合广德家和社工服务中心继续策划更多优质活动,为青少年搭建探索世界、增长见识的平台,带着孩子们探索更多美好,让成长的路上满是奇妙与收获。(尹思雪 文/图)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