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诺德·汤因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今年是这位思想巨擘逝世50周年,他大约60年前主编的《命运之城》,是一部将文明演进与城市命运紧密相连的跨界之作。今天,中国正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常住人口达9.435亿,城镇化率高达67%。城市群的迅速扩张与转型,仿佛印证了汤因比关于“城市与文明同频共振”的预言。
应该如何理解并塑造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近日,《命运之城》中文版由光启书局出版。11月1日,“我们如何想象城市?——汤因比的《命运之城》”分享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该书译者、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陈恒,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张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在播客“城市罐头”主播姚嘉伟的主持串联下,展开了一场关于城市与文明、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陈恒介绍,城市史是城市研究中的一个分支,1960年代是城市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诞生了许多经典著作,如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等。《命运之城》则是开创性的第一本大众读物。汤因比选择走出象牙塔,抽出一部分精力观察世界,向大众读者传递自己的看法。

“城市的命运其实就是人类的命运,人类构建了城市,但反过来,城市决定了人的性格和命运。汤因比目睹城市的飞快发展,担忧城市会走向无法预测的后果,而今天我们对于城市、技术、人工智能的未来同样感到不确定,‘命运’体现了我们对未来的共同关注和疑虑。”陈恒说。
在陈恒看来,命运是由性格决定的,城市也有性格,比如说伦敦的理性与秩序,法国巴黎的浪漫与革命,纽约的速度与激情。《命运之城》折射出,城市与人类一样,是有个性的。城市的性格会无形中影响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这是与我们人人都相关的。城市的命运究竟走向何方?这取决于人类看待自身和看待城市的视角。
罗岗谈到,汤因比虽然不是专门从事城市研究,但他设计的这本书跨度很大,囊括东西方不同地域的城市。“汤因比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具备强大的学术组织能力,因此能够完成这样一部集体作品。整本书还体现出一种问题意识和强烈的危机感,表达出对城市发展的关怀。如今中国正在大规模城市化,《命运之城》这部大约60年前的著作,不仅在1960年代应景,即使在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

陈恒认为,人人都有三个世界,一是物质的现实世界,二是对未来充满想象的未来世界,三是往昔的精神世界。往昔的精神世界,也就是集体记忆需要通过不同路径来维护,比如文学、史学,而具象的城市和建筑这些就有空间的开发,让大家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
张松提到,汤因比在《命运之城》提到雅典城是一个可以在15分钟内由此及彼的城邦。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15分钟生活圈”契合。这反映出,城市规划要注重人的使用便利。公园、大学城、过街天桥等设施的设计,都要注重解决这一问题。

《命运之城》对中国的书写仅有“长安”一章,陈恒谈到,1960年代,从世界史角度来看,历史书写的话语权在欧美,汤因比在《命运之城》写到中国,在当时已属比较“激进”,“他倡导文明的对话,倡导大历史观,对中国的儒家文明充满希望,对中国大加赞赏。”如今,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汤因比在世,他一定会改变写作的思路和整本书的结构。”
罗岗认为,中国在城市发展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中国城市值得书写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江南的市镇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大串城市。江南很多古城体现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是文化的发展。“中国独特的城市经验、城市形态会给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不同的方案、想象或智慧。”

原标题:《在上海,以汤因比的名义,想象“命运之城”》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