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患上糖尿病了,还靠“吃草”减肥?医生:代谢变慢,反而更容易发胖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4 04:09
软件著作权服务中心-企业CBD - 服务中心

“年龄二十,血糖也二十……”10月30日,家住苏州姑苏区的小李(化名)因频繁出现头晕、心慌、手抖等症状,前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经诊断,他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已接近30,属于肥胖范畴。长期熬夜、缺乏运动和大量饮用含糖饮料,让他的代谢系统严重紊乱。而此前,为改变现状,小李误以为“减脂餐”能帮他减肥,直至此次检查才意识到,这些症状正是身体发出的严重警报。

吃低卡“减脂餐”,看似减肥,其实是在“掉肌肉”

据介绍,小李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生,每天坐在电脑前十多个小时,工作节奏紧张,也没有喜爱的运动。曾经爱喝高糖分碳酸饮料的他,体重一度达到190斤。为了让自己的形象好一点,他从10月初开始尝试减肥:中午吃网购的“减脂餐”,晚上偶尔以代餐粉充饥。起初体重确实降了几斤,但没多久,他发现自己每天都容易乏力、头晕、手抖。

“特别是下午五点以后,整个人会发慌,心跳很快,还会出冷汗。”小李回忆,起初以为是“脂肪在燃烧”,直到一次差点晕倒,被同事紧急送到医院,才发现问题并不简单。

“这其实是高胰岛素状态下的低血糖反应,是身体的代谢系统在发出警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施毕旻问诊后发现,小李并无糖尿病家族史,问题主要出在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爱喝含糖饮料,再加上盲目节食。

小李所谓的“减脂餐”,虽然每份能量也有五百多大卡,约等于两小碗米饭,但蔬菜、粗纤维、粗粮居多,蛋白质摄入明显不足。短时间内体重下降,看似在“减脂”,其实身体优先分解的是肌肉。“肌肉含量下降后,基础代谢率随之降低,身体消耗能力变差,即使吃得不多,也更容易发胖。” 施毕旻说,这正是许多年轻人“越减越胖”的根本原因。

施毕旻建议,科学控制饮食并不复杂,不必一味挨饿或盲目代餐。“其实很简单,每餐都可以正常吃,只需在原有的量上减少20%到30%,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就能形成健康的能量缺口。”

减重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方式

在门诊中,像小李这样的年轻患者并非个案,也有更复杂的情况。10月31日,施毕旻接诊了一位身高1.7米、体重超过200斤的女性患者。她患有糖尿病和重度脂肪肝,过去两年间,饮食和运动干预效果一直不理想。原本可考虑代谢手术,但因家族有胃癌病史,被排除手术可能。

经过多学科团队讨论,决定为这名患者启用刚获批2型糖尿病新适应的国产双靶点药物玛仕度肽,配合营养和运动干预,希望在控糖的同时改善体重与肝脏代谢指标。“药物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我们更希望通过它帮助患者改善代谢功能。” 施毕旻说。

据介绍,今年9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信达生物研发的药物玛仕度肽,可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该药通过同时作用于两种受体,帮助改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两大关键问题,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血糖管理。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1.48亿,占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8%。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近 40% 存在腹型肥胖。作为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指标,血糖和体重越早实现双重控制,就能越有效地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施毕旻表示,目前,不少糖尿病患者除血糖升高外,还常伴有肥胖、血脂异常、脂肪肝等多种代谢问题,临床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期待更多兼顾降糖与减重的新型治疗手段,为不同代谢特征的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减重从来没有统一的答案。当饮食、运动、药物等都难以起效时,多学科的综合干预能帮助患者找到更稳妥的路径。” 施毕旻介绍,针对相对复杂的糖尿病、肥胖病例,单一手段往往难以奏效。为了让治疗更系统、更精准,苏大附一院建立了“多学科会诊”机制,由内分泌、营养、康复运动、呼吸、心理等多学科医生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

“健康减重离不开‘吃动平衡’,与其盲目节食,不如培养一项能坚持的运动爱好,比如足球、羽毛球等,这对提升代谢和心肺功能都大有裨益。”施毕旻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