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然异常叩问农业韧性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4 02:45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回头看今秋“抢收”,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总结

当自然异常叩问农业韧性

  □记者 卢鹏 通讯员 刘云杰 报道  10月30日,东营市广饶县广饶街道十三村,农民驾驶拖拉机播种冬小麦。
  □ 本报记者 毛鑫鑫

对山东农户而言,今秋收获季非同寻常。

9月中下旬以来,山东遭遇连续阴雨天气,降水范围之广、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这给玉米等秋粮作物收获、晾晒带来重重困难。

当秋粮收获基本完成,回头看这场“战役”,更深刻的叩问随之浮现:当极端天气从“偶然突袭”变为“常态挑战”,“粮仓”该如何筑牢更坚实的防线?从“被动救灾”到“主动设防”,农业体系需要怎样的“韧性”?

“未雨绸缪”还需升级

——农业生产的“未雨绸缪”,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须升级为覆盖全链条的系统机制,重构资源调配的规则和基层服务的模式

这场连阴雨,始于玉米灌浆期,那时候农户发愁的是庄稼缺少光合机会、玉米粒可能“贪青晚熟”。但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更麻烦的还在后面。

水利统计信息显示,9月以来(至10月13日6时),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16.1毫米,已超过今年主汛期降雨量,为1916年有水文资料以来同期第1位,可谓百年不遇。

“按照连阴雨相关气象标准,10月1日至13日出现历史罕见秋季连阴雨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141.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51.2%,已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连阴雨过程。”山东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辰介绍。

从近年情况看,极端天气多发频发。不少农户都记得,像这样的秋汛“危机”,山东在2021年已经历过一次了。而今,再次面对更甚的连阴雨考验,“主动防御”的力量已然显现。

农事预警定制化——在多部门联动下,气象推送不再是“通用信息”,而是包含对农业生产的精准分析解读。

应急准备提前化——及早摸清适用于泥泞地块作业的履带式收获机数量,并进行跨区域调配;公布16市1800多个粮食烘干点的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处置管理分类化——对于积水地块,调集一切可用机械装备,疏通沟渠、机械抢排;对已经成熟地块,组织履带式收获机进田抢收;对于正常在田、尚未完全成熟的地块,延长灌浆期,不着急抢收。

但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也发现,农机、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覆盖仍有短板。当某一成熟地块急待收获,适配的收获机械能否精准高效调度到位?当某一农户的粮食急需烘干,能否快速找到烘干点?

这一系列问题,最终指向一个关键命题——农业生产的“未雨绸缪”,不能停留在零散举措,必须升级为覆盖全链条的系统机制。

专家指出,这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或“政策堆砌”,而是要重构资源调配的规则和基层服务的模式。

——让资源“动起来、用得好”。可考虑建立“应急资源台账”,对各地收割机、烘干机、排水设备等进行动态更新统计,确保每台设备都有“归属地、联系人、调度权限”;制定“地块档案”,标注每块农田的地形、排涝能力,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让服务“沉下去、贴民心”。可考虑以村为单位划分“应急服务网格”,网格员负责收集农户需求、对接资源。

当每一台农机都能快速跨区支援、烘干服务能“触手可及”,“未雨绸缪”才能从临时应对变为长效保障。

破解“靠天吃饭”困局

——“粮仓”的升级之路,既要确保“数量安全”,更要构建“韧性安全”

在这场秋收保卫战中,既有农机冒雨作业“看得见”的抢收,也有科技支撑“看不见”的守护。

同样是“淋雨”,有的玉米地块倒了一大片,而博兴县种粮大户晋利波种的1200亩玉米却没怎么倒,这是因为他大部分种植了“鲁单510”。

“黄淮海地区是逆境频发的区域,2021年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意识到耐逆育种更加重要,选育出来的品种不能一年丰产,但另一年遇到灾害天气就减产,要实现连年稳产。”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丁照华说,2021年,团队就把“鲁单510”的耐逆性鉴定出来了,今年看表现依然很好。

这场连阴雨里,抗逆品种的优势被直观放大,也让人们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粮仓”的升级之路,既要确保“数量安全”,更要构建“韧性安全”。

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要推动重要农作物品种研发从“应急选育”到“定向突破”,从“单一抗逆”向“多抗适配”转型,尤其是选育抗涝、抗旱、抗病等专用品种。

良种还需良法配。就拿这次受阴雨影响、小麦大面积晚播的情况看,山东农业农村部门印发了“今年小麦怎么种”关键技术明白纸。类似这种,如果让洪涝、干旱等每一种极端天气都有精准的技术应对策略,那么科技破局的路径将更具体、更具实操性。

不少农户在自家庭院重启了“玉米楼子”古法储粮;储备企业则通过传感器24小时监测粮温。这印证了农业应急体系的完善,既需依托现代科技构建“硬支撑”,更要激活传统经验形成“软缓冲”。

未来,要着力打造起“韧性粮仓”的山东样本。为持续提升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水平,我省已重点打造六大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如若以此为基础,推动良种、良机、良法等集成落地,将其打造成“抗逆性核心区”,在全国也将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搭稳“兜底”保障架子

——政策设计需区分经营主体差异,对规模主体可侧重“能力提升补贴”,对小农户可强化“基础服务保障”

当抢收的机械声渐息,农户们最关心的问题,从“能否收上来”转向“能有多少收益”。

在东明县刘楼镇,“敞开收粮+烘干保障”的组合措施,帮助农户及时售卖湿粮、快速回款。“我们日烘干粮食200到300吨,周边20公里内的农户都可以把湿粮拉来卖。粮食能及时换成现金,大家心里也就踏实了。”红义收粮点负责人邵红义说。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无棣县种植大户张胜彬的农田里,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巡查,保险机构工作人员快速完成了查勘工作。张胜彬收到了20多万元的预付赔款,后续专家还将进一步进行损失评估。

针对部分地区散户多、地块散的特点,各保险机构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提升查勘定损效率,快速评估农作物受损情况,与此同时,开通绿色通道,加快赔付进度,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

在这场“危机”中,多举措协同,发挥了稳定器作用。有专家建议,政策创新仍需向“精准化”迈进——政策不可“撒芝麻盐”,不能搞“一刀切”,要通过分类施策,精准触达不同群体。

对规模经营主体而言,抗灾能力升级是提升收益稳定性的关键,政策便可以“能力提升补贴”为抓手,撬动其硬件与技术双升级。10月15日,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关于对应急救灾四种机具提高补贴标准的预通知,调动规模经营主体购机的积极性,以提升救灾抢险能力。

对小农户而言,单户抗风险成本高、资源对接能力弱是影响收益的主要痛点,政策便可聚焦“基础服务保障”,为他们提供更多“保姆式”生产服务。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其明确了中心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突出服务带动小农户,这对于进一步补齐小农户服务短板无疑是“强助攻”。

当“短期兜底+长期赋能”的政策合力持续生效,农户种粮就有收益、抗灾就有依靠、发展就有盼头,“齐鲁粮仓”的根基也就能越扎越牢。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