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夏天没有汽水是不完整的,而汽水没有大窑,也是不行的。
无论是烧烤摊,还是快餐店,总能看到大窑的身影。
它曾因为包装和名字被吐槽“太土”,因此创立20多年来,一直是步履维艰。
可谁承想2023年它却突然杀出重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火锅产品,甚至能和可口可乐硬碰硬。
那么大窑是如何一跃成为黑马的?是炒作?还是被人发现的太晚了?
198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成立了一家叫八一饮料厂的小厂子,是当时第一家“军转民”企业,厂子不大,设备简陋,生产的汽水也就是周边几条街能卖出去一些。
到了1990年,一个叫王庆东的年轻人,看到宗庆后骑三轮卖娃哈哈的故事后,决定也蹬三轮卖汽水。
那年他才26岁,没钱、没资源,靠着一腔热情在人群里穿梭,一瓶一瓶地卖出希望。

转折发生在1996年,王庆东咬咬牙,把房子抵押了,又四处借钱,凑出20万元,干脆把快倒闭的八一饮料厂一口气收了下来。
那个时候没人看好他,亲戚朋友都说他疯了,但他认定了汽水这条路。
他给品牌取了个名字,叫“大窑”,意思是烧得旺、烧得大,这并不是一个讲究洋气的名字,但听起来就是有股子实诚劲儿。
然而王庆东的创业路非但没有一帆风顺,反而是荆棘丛生,前十几年,都是不温不火,直到2014年,才真正开始起飞。
那年他们开始走出内蒙古,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建厂、找渠道、扩团队,一边干一边摸索。
别的品牌走商超、大卖场,大窑偏不,它专盯一个场景,小吃店、烧烤摊、麻辣烫门口的玻璃瓶饮料箱。
大容量、低价格、够带劲,这成了大窑的三板斧,瓶子做得像啤酒,容量搞到520ml、550ml,颜色鲜艳,有点像“喝酒”的感觉,又不像酒,特别适合那些开车不能喝酒的人,这群人正是大窑的第一批忠实用户。
大窑的渠道策略也够狠,他们不搞商超、少上电商,专打毛细血管市场,100万家小店,1600家经销商,每一瓶背后,都是餐饮老板赚到的钱。
取消业务员,把钱让给终端,一方面省了成本,一方面把经销商牢牢抓在手里。
到了2021年,大窑请来国内顶尖的策划公司“华与华”,提出那个让人过耳不忘的广告语:“大汽水,喝大窑!”广告一上高铁、地铁、机场,一夜之间,大窑像是突然开窍了一样,进入了全国消费者的视野。

2022年,他们更是签下硬汉代表吴京做代言人,这个动作直接让大窑和中年男性群体形成了心理绑定。
你在烧烤摊边喝着汽水,看到吴京一脸正气地举着大瓶子,一种男人就该喝这个的形象就立住了。

到了2023年,大窑彻底爆了,全年营收突破32亿元,是北冰洋的3倍,是冰峰的10倍,在很多烧烤摊上,老板会直接问:“喝酒还是大窑?”甚至还有人说,开车喝大窑,回家不挨骂。
不过大窑之所以能赚的盆满钵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利润也高得惊人,一瓶建议价5~8元,经销商拿货价才2.5元,有的地方卖到12元以上,毛利率高达300%,比很多饮料品牌高出一大截。
但大窑也不是没有烦恼,它的配方并不健康,有人指出里面有人工色素、安赛蜜、香精,和现在流行的“0糖0脂”完全相反。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成分党”,大窑的甜味显得“有点过”。
他们试过出小瓶装、调高价格,结果销量直接崩盘,消费者认的就是“便宜大碗”,一旦你不便宜、分量也少,大家立马转头不认你了。
为了扩大产能,大窑在全国多地建厂,2024年,他们在陕西宝鸡投了12.6亿元,建新工厂,剑指冰峰的老巢西北市场,但建厂的钱从哪里来?
其实从2025年中开始,坊间就疯传一件事,美国私募巨头KKR收购了大窑85%的股份。
一开始大家不信,毕竟王庆东曾经公开说过,不会把企业卖给外资,但最终还是坐实了,KKR砸下34亿元,控股大窑,王庆东团队只保留少量股份。
这件事一出,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觉得背弃承诺,有人担心“洋资本”进来会改变品牌调性。
但也有人认为,不靠资本,品牌做不大,特别是大窑这种高投入、重资产的行业,没资金支持根本撑不下去。
2025年初,大窑在北京三里屯投放了一波新广告,内容不再只针对中年人,而是开始吸引年轻人。
广告词很潮,什么“拒绝内耗”、“打call年轻人”,看得出来,大窑在做品牌年轻化的尝试。
他们还计划推出果汁茶、能量饮料、矿泉水、豆奶等产品,拓展饮品赛道,也许是想复制“元气森林”的多元打法,但口味和工艺上,大窑能不能适应这个转型,还说不准。

目前为止,大窑已经铺到了全国31个省份,产品出现在商场、机场、夜市、烧烤摊,几乎覆盖了中国人的所有饮食生活场景,从下沉市场出发,反向渗透到大城市,这一步走得非常聪明。
和北冰洋、冰峰这类老品牌相比,大窑的优势太明显了,北冰洋太贵,小瓶子没几口,靠情怀吃饭,冰峰渠道太封闭,三五块钱的汽水还得专门跑到西安才能买到。
大窑呢?便宜、量大、到处有,最重要是给人“值”的感觉。

大窑的成功不是运气,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渠道能力的体现,它没有洋气的名字,也没有时髦的包装,但它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知道市场的缝隙在哪里。
未来,它会不会打败可口可乐?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一个能从烧烤摊走出来、打下32亿江山的品牌,已经不是简单的“土饮料”了。
大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