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馆一展,共飨文化盛宴。国家文物局定期推出博物馆里各具特色的展览,邀请观众朋友一起领略历史魅力、品鉴文化内涵、感悟时代精神。2025年11月1日推荐的看展名单,安徽博物院精心策划的“文脉——桐城派主题文物展”入选。
桐城派崛起于清初,鼎盛于乾嘉,余绪延至近现代,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刘大魁、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等。展览展出手稿、信札、书画、著作刻本、文房用品等门类珍贵文物220余件(套),分为“古文桐城 归聚千人”“著书立言 翰墨留香”“为官从教 经邦济世”三部分,以时间线索为经、学术及社会活动为纬,围绕桐城派的历史脉络与多元成就展开,以文学根基、学术拓展、社会应用的递进逻辑,呈现桐城派“文以载道”的完整形象。
国家文物局
此次推荐的重点展览榜单
故宫博物院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
展厅:故宫博物院
时间:2025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故宫文物自华北而东南,又辗转于西南诸省,历时二十余载,行程数万里。展览包括“南迁北归 国宝永存”“古物重光 文脉赓续”“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三个单元,精选100余件(套)展品,充分利用故宫博物院所藏珍贵档案文献、图片影像和文物藏品,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多层次展现抗战时期故宫南迁文物辗转迁徙、存藏、展览的艰辛历程,及其所折射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国家历史和民族记忆。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数智赋能妇女和女童成果展
展厅: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时间:2025年10月14日起
简介:展览以“数智赋能:平等、创新、共享、发展”为主题,分为制度赋能区、科技赋能区、公益参与区、全球行动区、文化传承区五大展区,通过200余张珍贵图片,丰富的视频影像,翔实的数据图表,运用AI、VR等技术手段,打造科技互动体验项目,立体呈现中国以数智赋能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及女童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
首都博物馆

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
展厅:首都博物馆
时间:2025年10月22日至2026年3月1日
简介:作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个馆藏巡回展览,展览甄选该馆珍藏的梦蝶轩金器170件(套),以“黄金如缕,互鉴为桥”为主题,分为元“兴起:草原与早期中国”“碰撞:唐与吐蕃”“融合:辽宋至明”三个单元,涵盖首饰、腰带饰件、车马饰、礼仪用具等,系统梳理黄金在欧亚草原、中原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的生产、使用与传播,全面展示了中国黄金工艺3000多年的辉煌成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裙裳华彩——马面裙的古韵今风
展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时间:2025年9月30日至2026年3月29日
简介:展览依据传统马面裙的美学演变划分,展现马面裙的形制起源及后续的定形与发展。“方兴未艾”单元展示明代马面裙及其同期的袍,袄等,力图呈现出明代马面裙的着装风采。“百紫千红”单元展示清代的阑干、月华、凤尾及百褶鱼鳞裙,辅以袄、褂,马面绣片等,呈现出清代丰富的裙型与华美的装饰。“简雅凝练”单元展示20世纪初在西风东渐下,马面裙形制及装饰上的简化。
天津博物馆

君子之交淡如水——李叔同诞辰145周年纪念展
展厅:天津博物馆
时间:2025年10月23日起
简介:展览通过“惺惺相惜”“情深谊厚”“照亮彼此”三个单元49件(套)文物藏品,306张历史照片,着重介绍了李叔同(弘一大师)的文化艺术贡献,他在杭州执教期间的风采、出家前后的往事,及与几位挚友的交往事迹。展览在品读珍贵友情的同时,既诠释了君子之交这种中国式友谊的本质内涵,又弘扬了李叔同追求美好品德的情操。
河北博物院

方寸春秋——中国古代玺印展
展厅:河北博物院
时间:2025年9月27日至12月25日
简介:展览分为序厅和“印宗秦汉”“印治四方”和“印传千秋”三部分,系统梳理先秦至明清玺印的发展脉络,呈现各时期玺印的实物特点和功能特性,聚焦玺印作为权力信物、社会交往凭证及艺术创作载体的多元功能,深刻揭示其承载的制度沿革、文化内涵和审美变迁,展现玺印对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见证。
晋祠博物馆

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
展厅:晋祠博物馆
时间:2025年10月23日起
简介:该陈列是晋祠博物馆首次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梳理,展陈内容跨越三千年,围绕“塑、铸、书、树、母”五大主题,系统梳理晋祠历史、祭祀文化、建筑园林与古树名木等内容,通过建筑实物、遗址现场与文物陈列在展区中的穿插呼应,呈现晋祠在不同时代的变迁,展现从晋祠到三晋、从祭祀到文明的文化谱系。
辽宁省博物馆

文·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
展厅:辽宁省博物馆
时间:2025年10月31日至2026年2月28日
简介:展览精选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等144件(套)文物,以古代器物为载体,器物纹饰为展示重点,串联起先秦至明清的器物纹饰发展变化脉络,揭示不同时期的纹饰特点与审美变迁。展览致力于为青少年观众打造专属学习平台,让青少年观众从展览中汲取器物纹饰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让具有独特美学价值和审美功能的馆藏文物转化为博物馆美育资源,帮助青少年观众获得美感体验。
南京博物院

镂云裁月——南京博物院藏雕漆、螺钿漆器展
展厅:南京博物院
时间:2025年10月起
简介:漆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瑰宝。自新石器时代起,漆器承载的文化特征,映射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演变和工艺技术的创新,独具风格。雕漆与螺钿,中国漆艺的卓越代表,明清时期,两者不仅在工艺技术上日益精湛成熟,更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展览精选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漆器及东亚漆器,以雕漆与螺钿工艺为主体,展示中国漆器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及其对世界漆器的影响。
苏州博物馆

铸河山——中国青铜时代的兵器
展厅:苏州博物馆
时间:2025年10月1日至2026年1月4日
简介:展览由夏商周三代的兵器切入,分“七种武器”“流星蝴蝶”“英雄无泪”三个单元,在兵与礼、剑与侠之间,呈现文明交流与社会变革的华章。展览汇集来自8家文博单位的弓矢、斧钺、戈戟、枪矛、刀剑、甲胄、车马等文物约200件(套),其中50余件(套)苏博馆藏青铜兵器为首次公开展出。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

从江南到岭南:良渚文化与石峡文化联展
展厅:玉架山考古博物馆
时间:2025年10月1日至2026年1月5日
简介: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和广泛分布于粤北地区的石峡文化存续时间有着大量的重合期,为地区的交流联系提供了时空可能。展览通过“时空分布”“文化面貌”“墓葬”“文化交流与传播”四个部分的156件/组珍贵文物,呈现了良渚与石峡两大文化的独特面貌,勾勒出二者交流互鉴的历史轨迹,让观众得以直观触摸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交融共生的生动图景。
安徽博物院

文脉——桐城派主题文物展
展厅:安徽博物院
时间:2025年10月1日起
简介:桐城派崛起于清初,鼎盛于乾嘉,余绪延至近现代,该文学流派提出“义法”主张,强调“义理、考据、辞章”并重,文风清正雅洁。展览展出手稿、信札、书画、著作刻本、文房用品等门类珍贵文物220余件(套),分为“古文桐城 归聚千人”“著书立言 翰墨留香”“为官从教 经邦济世”三部分,以时间线索为经、学术及社会活动为纬,围绕桐城派的历史脉络与多元成就展开,以文学根基、学术拓展、社会应用的递进逻辑,呈现桐城派“文以载道”的完整形象。
孔子博物馆

鲁壁重光:唐宋元珍贵古籍特展
展厅:孔子博物馆
时间:2025年9月28日起
简介:展览汇集130件唐宋元时期的珍贵典籍与文物,包含众多孤本珍品,且多件为首次展出。展览分为“写本遗珍”“古椠芸香”“守藏千秋”三个单元,展品有卷轴装、蝴蝶装、经折装等装帧形式,涵盖手抄本、刻本等版本形态,生动展示了中国书籍从手写到印刷时代的发展历程,让观众领略古籍之美,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
展厅: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时间:2025年9月30日至2026年1月5日
简介:展览以“国宝回家乡”为主题,设有“王都赫赫”“书契溯源”“率民事神”“明礼于器”“广域四方”“商启唐宋”六个单元,并特别设置“国之重器 定鼎中原”特色单元。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杜岭一号方鼎重归故里,与杜岭二号方鼎及郑州商城出土的另两件方鼎重聚,共同勾勒出早商青铜文明的辉煌图景。展览还集中展出近500件新出土文物,从都城建制、手工业生产、信仰体系、文化交融等多维度,系统拼合出郑州商城作为“早期中国”核心都邑的鲜活面貌。
湖北省博物馆

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
展厅:湖北省博物馆
时间:2025年10月28日至2026年3月8日
简介:作为长江文化艺术季主体活动“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展览展出近230件(组)简牍,包括湖南里耶秦简、甘肃肩水金关汉简等,借助简牍实物、配套图文、多媒体互动等多维呈现,突出“人”的活动,还原从帝王将相到戍卒平民的历史过往,串联起战国至东晋近千年的文明脉络。
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

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
展厅: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
时间:2025年10月15日至2026年10月15日
简介:展览遴选逾200件(套)文物,以广东千年外贸发展脉络为主线,分为“市舶利邦”“商舶云集”“中西交汇”和“潮涌新章”四个篇章,注重沉浸式体验与学术深度融合,以时间轴等形式强化展示唐代市舶使设立、宋元市舶法规、明中期“广中事例”、清“一口通商”、新中国广交会创立及新时代自贸区建设等关键节点,通过文物实证与制度演进的双重叙事,呈现广东外贸从制度萌芽到全球枢纽的演进历程,全方位展现广东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海上贸易文明对话。
南越王博物院

看见岭南——广东省“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展
展厅:南越王博物院
时间:2025年9月28日至2026年1月4日
简介:展览汇集1990年以来广东省11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省内重要遗址的361件(套)文物,按时间线索,分为“岭南祖地”“文明进程”“融合之路”“潮舶千年”四个部分,串联起岭南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从考古的角度,阐释岭南文明,以考古发现,展现岭南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同时展现考古工作是如何建构岭南起源,为华夏探源、解读“何以中国”提供岭南注脚。
成都永陵博物馆

骑鹤下扬州 花满锦官城——五代十国时期的双城记
展厅:成都永陵博物馆
时间:2025年9月29日至2026年3月31日
简介:唐中叶后,扬州与成都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与社会环境,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地区,并称“扬一益二”。展览“古城遗址” 单元聚焦双城城市格局差异,“货殖通衢” 单元还原两地经济活力,“葬仪流风”对比丧葬信仰差异 , “乐舞遗珍” 呈现唐宋音乐转型期的艺术交融。通过四个单元,构建起扬州与成都的多维对比叙事,呈现两城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文化交流。
贵州省博物馆

信·仰之间——革命先驱家书展
展厅:贵州省博物馆
时间:2025年9月30日至2026年1月4日
简介:展览分“星火燎原”“黔山赤子”“山河无恙”三个篇章和一个特别板块,展出的30封革命家书,书写者既有大众熟知的赵一曼、林觉民等革命先烈,也不乏彭林初、何文约、林世良等普通战士。展览以实物陈列、背景叙事、多媒体场景与互动体验,构建一个沉浸式的精神场域。家书以最本真的表达留存着革命先辈的赤诚,引导着观众在字里行间触摸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的同频共振。
安康博物馆

汉水长歌——陕西汉江流域文化展
展厅:安康博物馆
时间:2025年9月30日至2026年1月
简介:汉江古称沔水,又称汉水、襄河,是长江最长支流,其串联五省、滋养千年,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展览汇集汉中、商洛、安康三地市及陕西省直15家文博机构精品文物共计150余件(组),以“汉水长歌”为主题,分“肇源”“鼎兴”“蕴秀”“流韵”四个单元,每单元分两部分,循着“起源——繁荣——贡献”的历史脉络,系统梳理陕西汉江流域从史前至近现代的文化发展脉络。
来源:国家文物局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