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讨厌的不是“学习”本身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11-03 19:45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本文转自:中国妇女报

  □ 田恬

  近日,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昆明举行,主题直指“厌学·休学·复学”这一社会现象。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执行主席彭凯平在论坛上分享:当越来越多的孩子用厌学、休学甚至更极端的方式逃避校园,我们不禁要问:他们究竟在讨厌什么?

  失衡的关系与“空心”的内心

  孩子们厌学的对象,往往并非知识本身。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在论坛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厌学”讨厌的不是“学习”本身,也不是“上学”本身,而是在“上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让他不舒服的甚至恐惧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

  当学校无法提供安全感时,孩子便会逃离,试图在社会中寻找慰藉,但几乎找不到容身之所;转而回家,家庭却可能因“不争气”的指责而成为更恐怖的地方。最终,他们只能躲进自己的房间,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

  彭凯平分享的研究数据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部分人呈现出“四无”状态: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感到无意义。

  大儒心理创始人、临床医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徐凯文将这种状况总结为“空心病”——一种即使学业优秀也感到内心迷茫、缺乏价值感的状态。在论坛上,他进一步阐释,“空心”体现在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和是非心等核心价值的缺失上。其根源在于,极度“内卷”的教育模式不断制造挫败感,而上一代“读书改变命运”的物质激励已无法满足当代孩子丰富的精神需求。

  工业流水线与错位的竞争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认为,根源在于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已严重滞后。这种模式将学校视为追求效率和标准的“完美教育工程”,如同一条工业流水线,以高分入学为起点,以产出高分为终点。这种将学生“物化”的逻辑,无情地扼杀了学习的内在乐趣。

  刘长铭进一步指出,教育竞争错位是导致“内卷”和厌学的重要原因。如果学校将竞争对手视为其他学校,就会陷入无限提高考试难度的陷阱;但如果意识到真正的竞争对手是网络游戏等能提供即时快乐和归属感的“其他途径”,那么学校就必须思考如何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真实的学习快乐体验。他强调,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而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提供的课程、师资与环境能否创造真正的快乐。

  从价值观变革到全方位支持

  面对严峻的挑战,专家们呼吁系统性改革,为青少年构建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首先,亟须一场深刻的价值观变革。刘长铭强调,各级主管部门需转变“唯分数论”的政绩观,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则需重塑以“成长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将健康视为第一标准。徐凯文也呼吁,必须从“提高1分干掉千人”的恶性竞争,转向“互助友爱,共同提高”的合作精神。

  其次,教育者需转变角色,用爱与智慧重建关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提出,教师应将“问题学生”视为“研究对象”,用集体的温暖转化后进生。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分享了“良知班”与“试读班”的成功案例,证明通过将信任和关爱置于严苛管理之上,能够有效改善濒临辍学学生的状态。

  最后,构建家校社协同的支持网络至关重要。在情绪管理层面,彭凯平建议通过深呼吸、闻香、运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情绪“韧性”,并塑造“成长型思维”。在实践层面,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陈行甲介绍的“知更鸟公益项目”提供了一个范本,它通过赋能心理老师、班主任、家长和学生自身,构建了一个五环支持体系,确保青少年的精神困惑能被看见、被了解、被疗愈。

  当孩子厌学时,他们抗拒的是一个不友好、压力过大且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的环境。唯有当家庭放下焦虑,学校回归育人本质,社会提供温暖支持,孩子们才能真正重返充满乐趣与意义的成长轨道。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